关于浙商的发展研究已汗牛充栋,它们大量存续在浩瀚的刊物、专著和古籍之中。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浙江商人更是以其超乎寻常的坚毅、勤奋吃苦的精神和天然的商业敏感性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华夏第一商帮,其生存能力和财富创造力让全球震撼,浙江商人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犹太人”。当代浙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开明和开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那些都只是外因,这块土地上先祖留给后代的遗传基因才是导致浙江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因。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以虔诚感恩的心,打造“浙商数字博物馆”。本馆充分利用学界和社会各界关于浙商发展的所有研究成果、地方志、历史典籍古本及互联网上的资料,力争在资料客观详实的基础上,以地域、朝代、人物、产业四个维度梳理浙商发展脉络,并通过文字、动画和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浙商起源、发展、壮大的历史沿革和人物群像,还原浙商群体从无到有,从微小到壮大的鲜活的发展历程。

资料裒辑的过程中,学者专家的研究著作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特别要专门提及的是吴晓波、陈学文、陶水木等几位杰出学者。著名学者吴晓波先生的《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浩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提要钩玄地展示了先秦至近代以来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变化发展过程,该书文笔生动活泼、思想敏锐深刻,给予了我们无数的启示和帮助。陈学文先生是研究浙商的老前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完成了《龙游商帮》等专著及一系列相关浙商发展研究的论文,为我们搭建了浙商研究的基础。陶水木先生出版过一系列浙商研究的专著,其中《近代浙商名人录》对我们的帮助尤其巨大。该书将近代以来有名有姓的浙商一一列出,对其生卒年月和生平做了详尽地考证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浙商博物馆中的人物板块。

为了将各大板块的相关信息有机地串联起来,同时增加文字的可读性,我们特意请来了浙江省作协的三位老作家:沈志荣、吴仙松、顾国泰。三位老师不辞辛苦、在几无酬劳的情况下,在炎炎暑期忘我工作。经过三位老作家的精心修饰,原先繁杂的材料变成了条分缕析、严谨有序的锦绣文章,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仅有文字的魅力,不足以动人心魄,只有加入了图像和动画,才能使博物馆真正的鲜活起来。数字博物馆把丰富的视角感受和严谨的文字材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项艰巨的任务由汉典科技和BIC品牌中心完成。BIC品牌中心的掌门人林曦老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长期从事于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团队。炎炎酷暑,在她的带领下,几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废寝忘食地工作,找图片、查资料、核精度,完成了大量的视觉传达的设计工作。汉典科技一直致力于虚拟现实、产品数字三维动画的应用和开发,至今在虚拟现实专业领域已有近10年的经验积累。汉典科技的董事长俞钱年轻有为、经验丰富,他所带领的团队并不因为这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工程而马虎粗糙,而是力求精益求精、至臻完美,展现了青年企业家的胸怀和风度。

在本研究院2012年6月成立伊始,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第一任执行院长金惠红提出了建设这个博物馆的设想,之后,即利用暑假时间,冒着酷暑,带领勤工的两位本科生李丽婵、曹玉平,和一位研究生徐良从零开始着手这项复杂庞大的工程,从网络到图书馆,从论文书籍到各博物馆,耙梳资料和信息近50万字,至9月开学,她又带领研究院办公室行政人员刘霞和一名研究助理徐良利用做好主要工作的空余时间继续资料收集和梳理的漫漫长路。经过两年的时间,在没有一位全职从事该项目的人员的情况下,数字博物馆终于雏形初现,完整记录了从隋前到民国时期的浙江经济和浙江商人的发展历史。在勾勒框架、资料获取、经费申请、邀请老作家帮助、联合林曦工作室和杭州汉典科技等各方力量、到文字完善和组织视觉方案的讨论和网络展示方案的讨论等各个环节,金惠红都以高度的使命感倾情投入,巨细无遗。

这是一个资源共享、服务公众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关于浙商研究的相互链接、信息共享、集中展示、合作联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和便利,数字博物馆可以不断完善不断丰富。我们诚挚希望大家多多来到《浙商数字博物馆》信手点点,走走逛逛,帮助我们补充信息、查找错误、提供建议,我们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完善《浙商数字博物馆》。

接下来,金惠红团队还将继续这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以真诚、虔诚的态度,真实记录从改革开放到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浙江经济事件、浙江主要产业的发展和典型浙商发展历程,并还要将记录延伸到省外浙商、境外浙商。沿着浙商的足迹,我们将一路追寻。

 

历史,是今天的根;今天,是历史的生长。

 

在这个大众创新的时代,在互联网互通互联的精神感召下,让我们突破组织边界,拆除地域藩篱,以公益之心,做好这件公益之工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