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泉通(1896—1972)奉化人,民国时期建筑企业家。
竺的父亲是木工,在宁波镇海从业。竺8岁进私塾读书至11岁因家境困难停学,15岁由族嫂介绍进入新仁记营造厂,拜何绍庭为先生。竺泉通白天学习建筑技术,晚上到四川路青年会补习英文、建筑设计、绘图、估算。22岁以后,已能独立从事施工组织、管理、估价预算、建筑设计等业务,又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语音准确响亮,在同行中崭露头角,营造界的人都知道新仁记营造厂有个精明能干的“竺阿通”(竺泉通的小名)。何绍庭十分欣赏竺的才干,放手让他在实践中锻炼,在先施公司后部和宁波同乡会、胶州路自来水池、四川路桥等大工程中,竺泉通成为何绍庭的得力助手。民国11年(1922年),竺独立主持福州路花旗总会9层大楼工程(现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大楼),并出色完成,何绍庭决定将管理营造厂重任委托给他,遂吸收竺为股东,将新仁记营造厂由独资改为股份合伙,何自任总经理,请竺泉通任经理。名义上两人共同负责承接工程、组织施工,实际工作主要由竺泉通承担。新仁记在二三十年代承建了上海许多重要建筑,尤以建造高层建筑闻名,有沙逊大厦、都城饭店、汉弥尔顿大厦、百老汇大厦等,竺泉通也以此蜚声营造界。
竺具有组织多工种工人配合进行大规模施工的能力,施工程序、工种搭接、需用材料、配合机械等几本帐在他脑子里清清楚楚。他一改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老式管理办法,实行工程项目负责制,经多年实践锻炼,新仁记形成数套能独立承担工程的项目班子,足以应付几处工程同时进行。建筑高度的增加,老式的通过脚手架运输材料的办法已不适用,在建造沙逊大厦过程中,竺泉通亲自试验指挥,利用电梯井安装卷扬机和活动平台起重机,形成新的垂直运输系统。竺平时十分注意学习建筑技术,尤其注意研究西方最新建筑技术,如混凝土框架结构、大直径长桩满堂基础、轻质充气混凝土砌块的使用等,竺泉通运用纯熟,在上海建筑界中处于领先地位。
竺泉通是上海市建筑协会的积极发起人之一,先后担任过建筑协会的执行委员、监察委员,他担任《建筑月刊》的刊务委员,经常为刊物提供新仁记营造厂承建的最新建筑的图纸、照片、文字说明,在经济上给刊物以有力的资助。他还担任了上海营造业同业公会的委员。
一二八事变爆发,竺泉通热心组织同业募集钱物医药用品,并派人用厂里的汽车送到龙华十九路军的后勤驻地。日本侵略军占领租界后,竺闭门不出,坚决不为日本人建造工程。抗日战争胜利后,竺泉通一直担任上海市营造工业同业公会理事,并负责调查、财务、福利各科的工作。民国36年底,上海市成立冬季救济委员会房屋义卖部,竺负责了工程进度、质量、造价的监察工作。后新仁记营造厂的主要业务由上海移至南京,工程虽不少,但规模均不大,比较知名的有南京逸仙桥美国顾问团办公大楼。
1950年12月,竺泉通何绍庭分开经营,使用新仁记通号的招牌营业,在上海建造了日晖港火车站仓库、北京路永益五金号4层钢筋混凝土市房和一些房屋修理工程,并与陈林记营造厂陈荣璇一起去山西榆次承建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工程。回上海后,有人劝他赴香港发展,但竺认为在新中国发展建筑业前景广阔,便积极参加公私合营,后转到原市建五公司,在技监科管理工程质量,工程上遇到重大问题,有关方面经常证询他的看法,竺泉通也毫不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的两个儿子都从事建筑业。他带出的不少学生解放后都成为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