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平

吴鼎昌(1884-1950),字达铨,笔名前溪,原籍浙江吴兴县。民国时期商人,主要从事于金融业和保险业。

商业历程

吴鼎昌出生官宦家庭,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1903年4月获四川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执教于北京法政学堂。后任中日合办本溪湖铁矿局总办、江西大清银行总办。1912年以后,历任中国银行正监督、袁世凯造币厂监督、中国银行总裁、天津金城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总经理、内政部次长兼天津造币厂厂长。
此外,吴鼎昌还以自己或其妻吴适云的名义,直接兴办或参股民营企业,如周学熙在天津、卫辉等地设立的华新纱厂等。

(一)生平事迹

吴鼎昌在做北洋政府财政次长时,适逢上海焚毁鸦片大舞弊案,财政部受贿八十万元。曹汝霖兼任财政总长,部务由吴处理,这笔贿款,曹未分润,由吴独得。此事由章士钊所说。1922年1月,任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储蓄会主任,成为金融集团的首脑。1926年盘购天津《大公报》,自任社长,并兼《国闻周报》社及国闻通讯社社长,又组织《大公报》新记公司。他将《大公报》办成中国第一流的报纸。1926年7月至1937年,先后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总委员会委员、全国钢铁厂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本局理事长、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董事长、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四部部长等职。

(二)任职经历

1937年11月至1944年12月,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贵州全省保安司令。主黔期间,主张“省政的关键在于县政”,大批任用贤能,重视民生,发展教育,对贵州的建设功勋卓著。1945年1月离黔,先后任国民政府文官长兼国民党中央设计局秘书长、总统府秘书长等。在吴鼎昌任秘书长期间,正值日本投降,吴向蒋介石建议,请毛泽东到重庆来,而且三封电报也是吴起草的。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政权摇摇欲坠,吴鼎昌见势不妙,于一九四八年年底在《大公报》上登出启事,声明辞去《大公报》新记的董事,淮海战役结束后,他料理了自己的财产,把应该转移的外汇都寄往到国外,1949年1月去职,赴香港做寓公。1950年8月病逝。著有《赣宁战祸之原因》、《中国经济政策》、《花溪闲笔》等。为贵州省政府编印的《黔政五年》题写书名。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吴鼎昌名列第17。

(三)人物评价

吴鼎昌主持黔政期间,正值八年抗战,而贵州是抗战后方。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吴鼎昌提出开发贵州、支援大西南的口号。首先将国民党官僚资本引入贵州,组织贵州企业公司及农工商调整委员会,继而在贵州建立起各种地方官僚资本企业,包括化工、煤矿、商业等各种行业约20家,投资金额数亿元。从而使素有“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成为商贾云集、经济流通的后方基地,有力地促进了贵州生产力的发展。吴鼎昌还注重发展教育,创办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及贵阳师范学院使贵州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吴鼎昌有句名言,“政治资本有三个法宝:一是银行;二是报纸;三是学校,缺一不可。”

(四)《大公报》

1924年找到昔日留学老友张季鸾、胡政之二人,提议办新闻机构:出一张日报、一份周刊,并办一家通讯社。计划出资5万,办不拉政治关系、不收外股的独立商业报刊。但由于张季鸾所在《中华新报》迅速倒闭,张北上出任陇海铁路会办,此议搁置。
      1925年,国闻通讯社与《国闻周报》陷入困境,胡政之遂寻求吴鼎昌帮助,吴此后每月出资300--400元维持,并在此刊物上不定期发表文章。
      1926年,中原战事吃紧,张季鸾失去陇海铁路会办之职,蛰居天津。胡政之邀其主持国闻周报,张没有答应。时逢《大公报》停刊,于是三人再次合议办报。
      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名为合组公司,实际上只是吴鼎昌一人出资5万元,胡、张二人出劳力(以后还给重要骨干送荣誉股)。
      1935年12月,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辞去《大公报》社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