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平

黄佐卿(1839—1902)名宗宪,归安(今湖州)人,清代著名丝织业商人。

商业历程

早先为生丝出口经营商,先后在湖州、上海、苏州等地开设丝行。清光绪七年(1881),在上海北苏州河沿岸筹建公和永丝厂,投资14万元,聘请意大利人麦登为工程师,招工300人,丝车100部,次年开工生产,是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丝厂。在公和永丝厂筹建、开工前后,英商怡和、公平等缫丝厂也同时建成,竞争十分激烈。经苦心经营,终于站稳脚跟。十三年又投入资金,增车招工,使公和永丝厂得以发展。5年后,相继创办延昌缫丝厂、祥记号丝厂。二十年,清政府洋务派代表人物、两湖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后决定继办缫丝局,邀黄佐卿加入。经多次商谈,佐卿集银47万两参加,派子晋荃到武昌望山门外参与筹建,二十二年五月开工生产。后虽颇有成绩,但受官方牵制较大,许多合办章程未能最后商妥,故黄氏父子决定退出,次年办理移交,回到上海。其时,已在上海杨树浦创办裕晋纱厂,有纱锭1.5万枚,工人1500人,因被李鸿章、盛宣怀等官僚资本家所挤压,无奈引进外资,欲以外商势力保护自己,从而导致破产。所办丝厂、纱厂也先后陷入困境,在挣扎中劳累过度,心力交瘁,赴苏州处理业务时染上霍乱,病逝上海。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苏州河北岸老垃圾桥附近的公和永丝厂,是上海第一家华商投资的机器缫丝厂。这家丝厂的创办者黄佐卿,是一个在外国人中间被称为“昌记”的浙江湖州籍丝商,他不但是这个丝号的老板,而且是经营生丝出口的“丝行的一个领袖”。

幼年入私塾就读,勤奋好学。成年后,随家乡习俗,进丝行当学徒。19世纪50年代末,太平军进军浙江时,浙江湖州一带富绅争迁沪滨,黄佐卿一家也移居上海。初时,黄佐卿在上海一家丝栈做事,工作勤奋,办事能干,业余时还攻读英语,深得丝栈主信任。随后,丝栈主便派黄佐卿跑洋行接洽生意,承接内地丝货,转售洋行。洋行也把丝栈视为“代理人”。由于土丝(手工缫的缉里桑蚕丝)外销旺盛,丝栈利润丰厚,黄的收入也随之增多。到19世纪70年代初,黄佐卿自己开设祥记丝栈于江西路(今江西中路),自任通事(翻译兼经营业务),经营土丝外,还代洋行收购丝吐下脚及蚕茧等,买卖兴隆,获利颇丰,并结识不少外商。生丝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生丝的主要出口地。1870年出口量为250万公斤,1894年达到475万公斤。湖州产量为全国各州府之冠。1878年总产量175.5139万公斤,1879年达到198.2517万公斤,其中菱湖为54.5067公斤、南浔为 34.6108公斤、双林为15.1830公斤、新市为20.2693公斤。因此,湖州丝商颇多经营生丝出口者,如南浔的“四象八牛”、菱湖的杨万丰、陆鼎茂、唐广丰、陆亨荣、杨信之等。黄佐卿比起他们来,经营的地域更广些,而且更早认识到要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才能与上海的外商竞争。因此,他成为湖商在上海的领军人物。

当时,中国土法剿制的生丝,粗细不匀,胶质坚硬,运销欧美后需要经过再剿才能适用于机器织绸业。随着生丝外贸的不断扩大,这一严重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引人注目。在当时众多品种的出口生丝当中,以湖州辑里丝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富于拉力,色泽洁白,丝身柔润”,但由于土法生产,没有固定的条份和品质标准,因而它的缺点“亦所难免,条份不准,匀度不及是已。此实为其致命伤……今日销美厂丝,匀度都须在八十分以上,而辑里丝之匀度,至多不过四十至五十 分之间耳……不适用于机器生产。”
      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里昂丝商协会致函上海商会,指出华丝在同一包装内品质不一,不匀不洁,难于操作,许多名牌丝已失去了信誉。同时,美国丝商协会将中国生丝掺杂的情况报告给该国政府。上海商会也为华丝品质下降而通报中外人士,特别指出:“中国生丝的缺点是剿制粗糙,包装混杂,复摇丝和沾丝中用糖油等杂物增加重量。欧洲以为中国丝条纹太粗,改用棉花代替。美国对复摇丝的品质杂、损耗大颇有意见”, 并发出警告:“如果这样下去,丝价将再度下降,并将失去市场上的地位。”就在中国蚕丝业生产抱残守缺,徘徊不前,甚至产品质量有所下降的时候,国际上一些蚕丝业原来并不发达的国家开始注意进行改良。早在中世纪,意大利就发明了“拈丝”的工序,即把丝拈成股以便可以经得住纺机的拉力;18世纪初,这种技术传到英国,并被广泛使用;1828年,法国“发明共橪制丝器械,使里昂积丝业繁荣起来”;19世纪中叶,意法开始对蚕丝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剿丝业还受到国内通商口岸外国丝厂的冲击。早在1840年,美国丝商曾把美国丝车介绍到中国,50年代又把上海生丝送到广东再剿,并将“符合美国人的想法”的丝车从广东介绍到上海试剿。黄佐卿当时在上海与各洋行打交道,已深切感受到手工缫丝的种种弊端,而外商丝厂在中国的开办更是让黄佐卿认识到形势的危急。1861年,英商主办的怡和纺丝局在上海设立,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外国丝厂,最初有丝车 100架,2年后扩充为200架,机器设备主要是由香港制作,并从法国引进技术工人,直接打击了传统的湖丝出口,古老的中国蚕丝业被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丝行同仁的支持下,投资14万元,向法国、意大利购买了104部缫丝车、2个锅炉、马达、吸水器等机器设备,在上海闸北苏州河边筹建了公和永缫丝厂,外商则称为昌记丝厂,成为上海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机器缫丝厂。
      1882年,招工300人,聘请意大利麦登为工程师来 “指导厂务”。开始时丝厂所招女工都没有经过训练,所缫的丝质量很差;而且长丝当时在国际市场未打开销路,须运往国外向绸厂兜售,未必马上就能脱手,因此资金周转极慢。在这开头的五六年间,资本耗尽,营业不振。1887年,黄佐卿在上海丝业公所的支持下,多方改进,又使用了上海永昌机器厂再生产的仿意大利式国产缫丝车,降低了生产成本,方转危为安。此时,机缫丝在法国市场已打开销路。1892年一年中,黄佐卿的旧厂扩充与新厂增设同时并进。先是收旧厂丝车增至442部,工人900人;其后又在杨树浦增设延昌缫丝厂,有丝车416部,工人600人。1896年,黄佐卿又开办了祥记号丝厂,丝车 300部,工人500人。三厂合起来将千余部丝车,形成为一个拥有资本40万两、职工数千人的大企业。这时,欧洲法、意等国绸商已知道中国除辑里湖丝等土丝外,还有厂丝供出口,便纷纷电请上海洋行就近采购,“上海机器所缫之丝与法国里昂同价,贷物未出,银款先来,专派人驻上海购之,唯恐不得。”于是厂丝出口大畅。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黄佐卿的事业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黄佐卿斥资兴办机器缫丝厂的举动,对不少江浙的商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民间的商人都开始将资本投向机器缫丝工业,如镇海人叶澄衷在上海闸北开办了纶华丝厂,南浔人顾敬斋在上海盘进了法商的乾康丝厂,无锡人祝大椿在上海开办了永泰丝厂等等。上海丝厂的出现,其年代稍晚于广东,其数量也远逊于广东,但大都仿效外商丝厂的模式,机器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稍后可以在当地仿造),开始就采用了蒸汽作动力,采用四绪缫法,每两部丝车另配有一名打盆工,因而其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广东,成为后起之秀。这些商人所办的丝厂,各有丝车200-300部。这样,到1901年后,在上海有了28家丝厂,除外商五六家丝厂外,其余均为中国商人所办和中外合资所办。而黄佐卿即占有了3家丝厂,加上他在苏州和湖北开办的丝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华商机器缫丝业的领袖。

黄佐卿举办丝厂后,为收购蚕茧,在江苏省苏州、无锡、武进、宜兴、溧阳设立黄公和茧行,收购鲜茧,烘成干茧,运回上海。以后又扩展业务到浙江的嵊县、新昌、萧山、上虞各县,同时还派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家放秧、栽桑、播种、饲蚕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以后又推广到山东、湖南、湖北等省,从而使蚕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189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缫丝局于武昌,以10万银两为常本,拟招商股,委江苏巡抚赵舒翘邀黄佐卿合作,黄推荐其三子晋荃出任经理,并投入股银2万两。黄佐卿得到清政府赏识,由此获得二品顶戴官衔。黄佐卿在缫丝业中站稳以后,又努力扩大地盘,由缫丝业扩大到棉纺织。1895年,黄佐卿集资28万元,在上海办了裕晋纱厂,附股于上海的外商棉纺厂,投放纱锭15000枚,有工人1500人。1900年,黄佐卿联合丝茧同业在无锡设立茧业公所,任董事。1902年夏,在蚕茧上市时去无锡,因得霍乱病,卒于返沪途中。黄佐卿一生所办之事,足见这位“丝行领袖”的经济实力。他的声望日隆,被人们称誉 为“采用外国机器进行缫丝与棉织方面”的“最积极和先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