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平

吴味经(1897—1968)吴味经,原名纬。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国时期商人,毕生从事纺织原料的开拓与利用的棉业专家。

商业历程

1897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的一个佃农家庭。幼年家贫,父又早逝,勉力读完高小。他考入浙江省立农业学校,攻读一年后,因家中无力提供学习费用,只得转入学膳费全免的省立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师,并任代理校长两个学期。1920年,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创办天津棉业专门学校,不收学膳书籍各费,两年毕业,另实习一年,深合吴味经志愿。在校时,他下苦功学习植棉与纺织专业以及英文,并从外国人补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一)经历

早期
      吴味经毕生从事纺织原料的开拓与利用的棉业专家 吴味经,原名纬,1897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的一个佃农家庭。幼年家贫,父又早逝,勉力读完高小。他考入浙江省立农业学校,攻读一年后,因家中无力提供学习费用,只得转入学膳费全免的省立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师,并任代理校长两个学期。
1920年,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创办天津棉业专门学校,不收学膳书籍各费,两年毕业,另实习一年,深合吴味经志愿。在校时,他下苦功学习植棉与纺织专业以及英文,并从外国人补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实践
      1923年,吴味经从棉业学校毕业,随即进行了一系列棉花改良的实践活动。从1923—1932年,他先在华北设立育种场及繁殖场,继在河南安阳主持“彰德大韩棉场”,又在浙江杭州创设“之江农产社”。他采购美国优良棉种,培养推广,为棉农贷给种子、化肥,并设轧花厂,为农村办公益事业。由于他坚持了10年的踏实工作,深入棉田实地调查,他在植棉技术上积累了深邃知识与丰富经验,被誉为权威的棉业专家。
1932年,吴味经应中国银行之聘,出任该行所设的中国棉业公司产销工作部主任。吴任职后,投入大量资金,使生产、运销、金融各方面协作配合,在棉作推广及棉产改良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实效。1935年吴味经任中国棉业公司襄理,并兼办全国棉业统制委员会的轧花与运输业务,实行轧花商业化及分级市场化两项改革,使棉花的调配及分级较为科学合理,受到纱厂欢迎。
      制度
      当时的棉花市场黑幕重重,吴味经为此创议设立棉花同业公栈制度,规定现货交割在公栈进行,由公栈负责分级、过磅,将以往的陈规概行废除。此项改革手续简便,效率提高,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用。
1937年3月至5月,吴味经应日本棉业专家大原的邀请,前往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各地考察纺织印染工厂及交易所活动情况,对有关棉业的各种组合,如生产组合、出口组合及棉作试验场详细调查。回国途中在朝鲜棉区及我国东北棉区顺道考察,感触颇多。回国后他写成《日本棉业调查》一书。
      战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棉花为重要物资,急需组织大量收购,吴味经奔走于汉口、灵宝、郑州、洛阳等地,指导抢购抢运。随后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设一棉业机构“福生庄”,吴任经理。他不避艰险抢购抢运棉花,该年收购达60余万担,使后方免于匮乏。福生庄并派人从上海购运棉纱布匹,分别从温州、香港、广州湾以及海防运入后方,运输曲折困难,但终能安全运达重庆内地,成绩卓著。
      战时迁到四川、陕西的纺织厂于1939年陆续开工,但产量不多,不敷所需甚远。吴味经制订了动员农村妇女从事手工纺织的计划,以40万妇女纺纱,10万妇女织布,每天出纱10万磅,出布7500匹,相当于10万纱锭及5000台织机的机器产量。吴味经为此进行了艰巨的组织及培训工作,在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广大城乡推行,以20人为一手纺团,每20手纺团有一经过训练的干部负责,设弹花厂,发放棉条,回收棉纱。全盛时期分支机构达百余处,工作人员千余人。
      公司
      吴味经在辞去福生庄经理职务之后,应重庆实业界人士邀请,筹组中国纺织企业公司(后简称小中纺),任总经理,在重庆建渝江纱厂,1943年开工。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杭州建杭江纱厂,1947年开工。吴味经为应付物价飞涨,采取“进一出一”方针,售纱一包,进棉一包,以免实物亏短,两厂得以逐步扩充。
      1943年,全国棉纺织同业公会联合会在重庆成立,吴味经被推选为秘书长,1946年联合会迁沪,吴味经连任秘书长,直至上海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味经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兼业务处长,参与接收日资在华纺织厂,协助安排180万纱锭、3.5万台织机的生产恢复工作。他不辞辛劳,为解决纺织原料问题奔走各地,1946年收购棉花达150万担;早在离重庆前,他还主持订购美棉2.5万包、羊毛140万磅,使战后纺织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发展。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吴味经飞赴汉口、长沙、广州、香港、汕头等地,谆谆嘱托各地的中纺公司同仁,妥为保护物资,坚守岗位。返沪后,公司组织紧急措施委员会,所属各厂成立护厂队,依靠全体员工努力,使整个中纺公司资产比较完整地交给人民政府。
      考察
      上海解放后,吴味经留任中纺公司副总经理,他继续特别关注纺织原料的供应问题。1950年,他参加纺织原料考察团,行经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平原、北京、察哈尔、绥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浙江15个省市,对棉、毛、麻、丝等原料的产销情况作调查。1950年6月中纺公司撤销,成立华东纺织管理局,吴味经担任顾问。1952年,纺织工业部任命吴味经为业务司(后改名供销局)顾问。1952—1954年他分别去西北及新疆考察原料,向国家提出许多宝贵建议。1957年他任华东供销分局副局长,主持了在佘山建立的羊毛良种培育场,引进良种。1960年,吴任上海棉花公司(后改名为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副经理。国务院成立棉花工作组,吴味经任上海小组组长。
      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接见50多名专家,吴味经受到亲切慰问。“文化大革命”中,吴味经受到不应有的待遇,于1968年12月12日不幸去世,享年71岁,1979年6月16日得到平反昭雪。
      (二)技术成就

改良棉种同棉业管理
      棉花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我国的棉花生产以往量少质差。吴味经于棉校毕业后,经北洋政府农商部介绍,与日商三菱公司合作进行棉花改良与推广,协议向美国采购优良棉种,在华北大平原上设立育种场及繁殖场多处。美种棉铃大果多,产量丰富,品质洁白,乃着手大量推广。为保护纯种,避免混杂,在中心棉区设立动力轧花打包厂,所留种子供来年推广。如此苦干5年余,平汉铁路一带及黄河流域的改良棉逐步扩大生产,奠定了我国的产棉基地。吴味经为此付出大量劳动与智慧。其后在河南安阳进一步培育良种,劝导农民种植,使安阳发展成为产棉区。1928年吴味经任杭州育种场主任,将华东驯育成功的棉种引入长江一带,但因气候、土质的差异,成绩平平。直到抗战胜利后,吴味经选得美国德字棉、岱字棉及珂字棉种子一批,经过两年多试种,总结出江南以德字棉、岱字棉为宜,苏北以珂字棉较优,亩产均较本地棉高出三分之一,证明雨水多的长江流域也能引种美棉。
      吴味经为改良与推广优良棉种,长期深入实际,与棉农交朋友,积累经验。他对棉纤维的分析、籽杂的检验、含水的评量,有一套娴熟的技术与经验。他用手掌触摸揉搓及眼力观察,能对一堆棉花作出正确的检验判断,与仪器检定几乎没有两样;他所估计的棉田产量,与秋后收获非常接近。他在任中纺公司副总经理期间,每次收购棉花时集中看货议价,亲自任看货员,对棉花的鉴别及分级极为准确,经手扯棉花三把即可断定纤维长度,有“三把毛”之称,中外棉商无不佩服。
      吴在中国棉业公司任职时,选定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湖北诸省的10个地区为棉产据点,在各处设立大规模的动力轧花厂,推动我国棉花的产质量显著改善。他规定,轧花不以合作社为限,可以代农民轧花,可以收购农民籽花自轧,实行轧花商业化。
      为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吴味经一贯重视棉业的调查研究并悉心搜集棉业资料。抗战胜利后,主持编制了《全国纱厂一览表》,建国后,他还主持编写了《原棉手册》出版。
      纺织原料的开发研究
      我国纺织原料供应历来比较紧张,挖掘与发展纺织原料生产是一桩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吴味经在改良与推广棉花种植的同时,十分注意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毛、麻、绢以及其它纺织原料进行考察与研究。抗战胜利后,在他主持下,中纺公司与中央畜牧实验所合作,在硖石、吴兴设立配种场,将外来考力黛公羊与湖州母羊交配,经三四年孳生繁殖,培育出适合于本土的优良毛羊。当时他两次去台湾,采购优良黄麻种600担,引种于杭州、萧山、海宁一带,产量高出本地麻50%;另从印度选购黄麻种1000公斤,产量高出本地麻一倍。他还与中国蚕业公司取得联系,建议多养蚕,多缫丝,多提供缫丝下脚作为绢纺原料。
      1950年他在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等地,对各地羊毛作考察与比较。他提出,在推广良种羊的饲养同时,要在产区设立新式的洗毛工场及毛条工厂,进一步提高品质,逐步摆脱依赖进口外毛的局面。他还认为,麻产地也要设立洗麻工场,有利于提高质量,减少运力。
      1950年他在西北考察时,按照各地羊毛质量的特点,精心制成羊毛分级的标准样本,供作收购计价的依据,由纺织工业部颁发到各地参照执行,改变了以往的计价混乱现象。
      1957年,华东供销分局在松江余山建立羊毛良种培育场,在吴味经主持下培养了良种兔2000多只,开拓兔毛生产。同年他去新疆选购良种细毛羊40头空运上海作为种羊,改变郊区的湖羊为细毛羊,并在各县推广。1960年吴味经到广西发现,木薯叶可以饲养木薯茧,促请广西省试验并推广。
      由于吴味经多年在利用多种纤维方面的成就,他发表了《动物性纤维》、《充分利用一切可纺的野生纤维》、《兔毛的利用》等论文,细致地审订有关同志所写《罗布麻的初步加工》、《羊毛的初步加工》等文章,还参加了《英汉纺织词典》、《辞海》有关纺织原料条目的编撰工作。
      培养棉业技术人才
      我国从事棉业工作的人员非常缺少,不能适应棉业发展的要求。30年代吴味经任职中国棉业公司时,先后举办了3届棉业人员训练班,招收高中程度优秀青年学习,共计培训学员150人。他为训练班制订了周密的教学计划,亲自教授棉花贸易学,教材由自己编写,系统地传授了从棉花栽培生长到流通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这批学员结业后分配各地,大多朝气蓬勃、刻苦耐劳,能独立作战,成为棉业的骨干力量。
      1938年农本局福生庄开办时,需要收购棉花人员十分迫切,为此吴味经在西北各地招收学员,集中训练业务,前后共办2届;嗣后又与农本局合办业务人员训练班4届。
      940年福生庄发动手工纺织运动时,需要一大批能深入农村、懂技术管理的组织工作干部,吴味经在江津、成都、遂宁三地开办训练班3届,使工作艰巨的手纺事业依靠这些能刻苦耐劳的男女青年,而完成得有声有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味经任职中纺公司,公司各分支机构遍于全国许多市县,但业务人员缺乏。为此,吴味经于1947年首先集中调训公司各地办事处业务主管人员,并吸收各厂验收棉花人员一并参加学习。继而在天津、青岛、汉口、郑州、西安等地就地招考青年,集中上海训练棉业技术管理人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业务人才。
      吴味经积极创办业务人员培训班,除了在教学上要求严格外,还十分注重管理上的严密与精神上的激励。为此他经常告诫学员,务必以事业为先,在学业与工作上作出贡献。
1897年1月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东乡白坦镇成塘村。
1919年 毕业于浙江省立师范学校,任代理小学校长两学期。
1920—1923年 天津棉业专门学校植棉科学习。
1923—1925年 在华北各地推进棉花品种改良。
1925年 在河南安阳主持彰德大韩棉场。
1928—1932年 任浙江省棉业改良场杭州育种场主任,创设之江农产社。
1932—1934年 任中国棉业公司产销合作部主任。
1935—1937年 任中国棉业公司襄理。
1938—1941年 任经济部农本局福生庄经理。
1941年 组建中国纺织企业公司,任总经理。
1943—1949年 任全国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秘书长。
1945—1950年 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兼业务处长。
1950年 任华东纺织管理局顾问。
1952年 任纺织工业部业务司(供销局)顾问。
1957年 任华东供销分局副局长、工程师。
1960年 任上海棉花公司(后改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副经理。
1961年 任国务院棉花工作组上海小组组长。
1968年12月12日 去世。
      (三)主要论著
1 吴味经.棉花贸易学.1935.
2 吴味经.日本棉业调查.1937.
3 吴味经.我国纱布贸易及其展望.纺建,1948,1(6).
4 吴味经.纺织工业和原料考察途中之观感.纺织建设,1950,3(4):5—6.
5 吴味经,陈惕如.西北羊毛.纺织建设,1950,3(10):14—19.
6 吴味经.关于国毛改进问题.纺织建设,1950,3(10):20—21.
7 吴味经.如何建立国产羊毛检验分级制度.纺织建设,1950,3(10):31—33.
8 吴味经.动物性纤维.上海:1958.
9 吴味经.充分利用一切可纺的野生纤维和杂纤维.上海:1959.
10 吴味经,邢宝珊.兔毛的利用.上海:文汇报,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