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产业经济最重要的事件是水稻引进的“粮食革命”。随着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南移长江流域,两宋商业空前繁荣。首先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其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交通便利促进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达。两宋时还出现了工商业的众多制度创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已有分离,第一批股份制合伙公司诞生;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出现;定金制度得到广泛运用以及职业经理人阶层的萌芽等。中国经济形态经历了先秦到汉初的“贵族经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士商合流”,至宋代终定型为“士绅经济”,其后再无进步。从本质上说,这三种经济形态都是官商经济。
元朝改变了自秦汉以来的以铜钱为本位的货币体系,确立了白银本位制。1287年元朝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疆域辽阔的元代,与西域、欧洲人员往来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旅行成为热词,瓷器被带回中东和西方,中国让西方人留恋上了东方文化。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为浙商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使其在造纸印刷业,陶瓷业,古典金融业等诸多领域有所建树。
丝绸棉纺业
北宋时,浙江地区丝物贡品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锦占三分之二。浙江丝织品还外销印度、日本等50多个国家,远近闻名的湖州丝、安吉丝成为丝织业的上等好丝。官府在杭州设织务,湖州设织绫务。宋代越罗为全国丝织品中的名品。《宋书》有“朱伯年有时出山阴,为妻买彩缯三五尺”的记录。
南宋时,浙江丝绸业更加兴盛发达。官营丝织业发展迅速,织物品种有绫、绢、纱、锦、罗等,产品销于国内外。杭州有“丝绸之府”的美称,湖州独创“缬红”。
宋代浙江丝绸国内贸易主要以铺户贸易形式出现,另一种形式是转输贩运贸易。
元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运往日本的品种有“金阑、金纱、唐绫、毛毡”等,与东南亚乃至阿拉伯各国也有丝绸贸易。
陶瓷业
宋代的陶瓷是史上鼎盛期。“宋瓷”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命名为我国的五大名窑。宋瓷的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创始者为浙江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显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朝廷在凤凰山与乌龟山两处设立南宋官窑,即内窑与郊坛下窑,由修内司负责监制宫廷御用青瓷。
南宋后,越窑虽衰落,但传统制瓷技术仍为龙泉窑所继承。
茶业
宋代三百年是浙江茶叶繁荣期,杭州香林、宝云、白云,绍兴日铸等40多种浙江名茶为贡品。有固定茶市。
北宋乾德二年,实行茶叶官专卖,初置6个榷货务。次年,在淮南建立13个山场。浙江等江南各路的产茶地区另有山场组织,这些山场只管向园户买茶,又叫“买茶场”,在向园户买了茶后,再运交海州。
嘉祐四年,下《通商茶法诏》,除福建腊茶依旧禁榷外,“余茶则肆行天下矣”,从此开始了持续半个世纪的茶叶通商,茶叶产销两旺。浙江茶肆、茶坊、茶楼、茶店遍布城市乡镇,有平水茶市、兰亭茶市等。
治平四年,欧阳修《归田录》记日铸茶:“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铸)为第一”。
崇宁二年,两浙茶叶恢复禁榷官买,于产地置场,禁止商人与茶园户主私自交易,由官批引(许可证)给商人,领茶赈卖。
南宋建炎三年,置行在都茶场出卖茶引。
乾道四年,日僧荣西回国时带去茶种。开庆元年,日僧南浦昭明回国时将径山寺点茶礼法及茶叶采制传入日本。
绍熙二年,荣西带回茶种、制茶和饮茶方法,并完成《吃茶养生记》一书。
淳祐元年,日本圣一国师归国,带去茶种和茶叶栽制技术。
酿酒业
宋代,酒税是朝廷重要收入。神宗时,诸州酒课税额,越州列十万贯以上,较附近各州高一倍。北宋末年,战事频仍,军费激增,朝廷鼓励酿酒卖酒,以广征酒税。杭州洪春桥溪旁有一所酿造官酒的庭院(即今曲院风荷),院旁广植荷花,每当夏日风起,荷香与酒香四溢。《苏东坡奏议集》卷六载:“天下酒官之盛,未有杭州也,岁课二十余万缗。”
南宋时,浙江的酿酒业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官府在杭城内外遍设“酒务”、“酒库”,酿制“蔷薇露”、“宫中御酒”、“流香露”、“竹叶青”、“碧香白”、“虎跑泉”等名酒,酿酒技术也迅速向民间扩散,技术日益精湛。当时达官贵人云集绍兴、临安(今杭州),酒消费量增大。官府允许乡间百姓自行酿酒,进城上秤收税,并逐渐形成酒市。陆游诗中有“城中酒垆千百家”,“放翁烂醉寻常事”之句,亦说明当时绍兴酒产销旺盛。
南宋时,绍兴有“酒满街头”之称。绍兴“蓬莱春”成为南宋最著名品种。明州设比较务、赡军务,分管酒课;经营酿酒业务的买扑酒坊遍布。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酒的专著《北山酒经》诞生于宋末的杭州。另外,丽水名酒金盘露载宋田锡《曲本草》
元代,明州实行“散办”,由商人自行酿造并纳税;在广大农村则是按户摊派;商人雇工以扩大生产。浙江各城区及乡村均有酒坊,经营方式为前店后场;酿酒业以分散的手工作坊为主。
古典金融业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这些货币出自不同的公私机构。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市场流通的货币种类繁多,官府发行的有关子、会子。
杭州城内出现很多“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用制钱买卖金银和各种钞引,有质库数十家。元隆庆二年,杭州设“钞关”(“浙海钞关”)。 明州(今宁波)的典当业也已经设立。绍兴典当质押,已见诸陆游《剑南诗稿》中。
南宋亡后,交易铺消失,但是民间买卖钞贯仍然存在。
北宋在明州(今宁波)出现了柜坊、质库、邸店。在邸店可以存款、洽谈业务。后又出现金银铺。
至元及明初,政府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货币市场上银、钱、钞三品并行。专营货币的金融组织,时称“钱店”,与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交子”同时诞生于宋代。
航运造船业
北宋时期的对外贸易港口,除了明州港外,又新增了杭州港。北宋政府在两港设立市舶司,明州港与杭州港的对外贸易走在全国的前列。北宋的温州造船名列全国前茅,有诗赞美:“城脚千家具船楫”,“一片繁华水上又”。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复置造船监官于明州;民间造船业以制造海船和商船为主。
南宋期间,因东南诸府经济繁荣,临安、绍兴、明州府之间水陆交通繁忙,绍兴内河船只增多,船舶修造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元代,庆元(即宁波)可根据海运及河运的不同特点,制造出不同功能的海船与河舟。并在温州设立市舶司,成为国际通商口岸。
盐业
两宋对盐业实行国有专营:一是“买扑”,类似“招标承包制”;一是“钞引”,类似“特许经营制”。因此“盐钞”成为“类货币”,出现了用以买卖的交易市场,类似后世的“期权”交易。北宋政和年间,象山开始产盐。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当时设两浙都转盐使司分司,屯驻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在石堰场设置盐课司,驻流亭山。由于浙江沿海特殊的地理环境,海盐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商品。自元以后,盐业都由政府实行官营。
造纸印刷业
两宋时期,两浙成为全国造纸业的重要中心,浙商在造纸印刷业大显身手。杭州成为全国三大刻书印刷业中心之一,杭州、湖州、越州等地的私家刻书非常兴盛。也说明这一时期浙江地区文化的发达。
全省各山区县产竹地区均有造纸手工业,而尤其以杭州府的富阳,衢州府的江山、常山、开化、龙游等地造纸业最为发达,成为当时造纸业的重要基地。纸张和书籍是龙游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兴旺的印刷业、刻书坊遍布县城。衢刻版本驰誉两浙。
史料记载,衢州府各地,民多“以造纸为业”。湖北市场上的纸、笺等均来自杭州等地。江南、河南、湖广、福建等地的生活用纸及官府用纸大多到衢州购买。
绍兴的造纸业在两浙居于显要的地位,竹纸是绍兴最出名的纸张。余杭的藤纸、竹烧纸,金华的皮纸、尺白纸,富阳的小井纸、草纸、桑皮纸,临安的蠲纸,钱塘的油纸,桐庐的历日纸,昌化、於潜的桃花纸,新登的雨伞纸,均闻名遐迩,行销全国。
温州手工造纸,晚唐五代时已遐迩闻名。宋代《三柳轩杂记》载:“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最多,此当为第一。”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列为贡品,与嵊县剡藤纸、余杭由拳纸并列浙江三大名纸。
萧山“河南山乡”(即云石、许贤、河上、戴村、楼塔一带)所产竹纸早在宋代已久负盛名。
北宋时,龙泉县利用毛竹、楮皮、芒杆等制造书写纸。
宋室南迁后,四明地区的造纸业迅速崛起,为刻印业的兴盛奠定基础。
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王右军为会稽内史,谢公(一作桓温)就乞陟厘纸(一作侧厘),库内有九万枚(一作五十万),悉与之,以此知会稽出纸尚矣。”境内手工造纸,以藤、竹、楮、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较著名者有剡藤纸、竹纸、鹿鸣纸、乌金纸等。
而后越州印刷业发展,纸张需求增加,以竹为原料的竹纸生产兴起。越州竹纸兴起,剡藤纸随之衰落。越州竹纸,南宋建炎、绍兴以前,书简往来多用之。尤为书法界所珍爱。造纸业遍布绍兴府各县。山阴、会稽两县所产鹿鸣纸,主要用于锡箔生产。鹿鸣纸生产亦经久不衰。
越纸在元代不仅仍然闻名,而且花色品种有了增加。
金属冶铸业
两宋时期,明州(今宁波)也是两浙地区主要的产铁中心之一。鄞县西南通远乡灌顶山产铁;通过贸易,福州、漳州、泉州等地的生铁也经海商贩运入境,从而推动明州铁器加工业发展。
东阳于北广宝寺炼铜,于城西南的金井场炼银。官员奉命在诸暨金涧山洞采金砂。
遂昌县治岭头永丰银场、梭溪局下银场,采用烧爆法采矿和吹灰炼银,就地冶炼铸造银元。黄岩坑银矿,每年上交银3-8万两。南宋绍兴乾道年间,丽水、青田县产铁,龙泉县产铅。
南宋时期,杭州已经有钉及铁器,铜铸造等所产的小五金商品。
元代,永康铁锁曾作贡品。元代宁波的冶铁业规模不大,主要在奉化冶炼,生铁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运入。元大德二年(1298年),开采新昌董村水晶矿,计11374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