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江南地区受战争破坏严重,百业待兴。自康熙起,为了恢复和繁荣经济,统治者实行“恤商”、“利商”政策,废除了明代的匠役制度,民间工匠艺人获得自由,可以自谋生业,商品经济因此得到发展。清代浙江的商品经济主要集中在丝织业、棉织业、酒业、盐业等行业之中。丝织业中的手工匠人数最多。
清初统治者还豁免了明末增加的一些商税,士农工商平起平坐。江南经商之风大兴,浙江各地出现商帮,这是清代浙江商人力量壮大的显著标志。其中宁波商帮、龙游商帮名列全国十大商帮之中。
清代浙江商贸的繁兴,还表现在国外市场的拓展上。朝廷时而开禁,时而复禁,所以海外贸易也时兴时衰。
清代浙商的发展史,具体有五大特征:一、经商人数大增,出现宁波商人、绍兴商人、湖州商人、龙游商人等。二、商人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浙江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三、官商合流的趋势明显。四、商业会馆与商帮崛起。五、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若干变化。为了竞争,商人们改变经营方式,出现批发经营的商人。
清代浙商的发展经历了由破坏到恢复,由繁荣到衰落的过程。
丝绸棉纺业
清朝,浙江丝绸棉纺业随着国内国际贸易量的增加,出现了一批名牌产品,注重牌子的机户“年年利市三倍赢”。这些产品为近现代浙江丝绸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
康熙年间,浙江杭嘉湖地区生产与贸易一片兴旺,以丝绸为产业的工商业城镇日益繁荣。杭嘉湖地区的菱湖、濮院、南浔、双林等都有较大规模的丝绸销售市场。在苏州、盛泽等丝绸市场中,浙江的丝绸产品以湖丝的生产量和交易量为最大,国内许多地区织造业均购买湖丝为原料。
乾隆年间,杭嘉湖甬的织机数量都达到数千张以上。
道光年间,拥有五六百张织机的大型工场相继出现,嘉兴濮院镇丝市日出万绸,杭州城东一带形成丝绸市场,宝善桥仓河下船埠头装载丝绸的船只昼夜不息。
晚清的蚕丝主产区湖州,由于外销的兴旺催生了一个近代史上著名的浙江丝商群体,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坐拥千万资产。
清末,对土丝进行改良加工的“辑里丝”应运而生,零星的机器缫丝厂也开始出现。通久源轧花厂、通益公纱厂、通惠公纱厂被合称为浙江“三通”,是浙江最早的近现代工业。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首办"蚕学馆",在苏堤两岸栽桑30余亩,添置仪器设备,这是我国第一所蚕丝学校。
随着上海口岸的通航,毗邻的杭嘉湖区蚕丝得地利之便,生产和出口两旺,拉动了浙江其他地区蚕丝业的复兴。
清朝时,官营织造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其中杭州制造局是清代江南三大织造之一,生产规模最大。
在对外贸易方面,明朝厉行海禁,康熙时期重新开禁,但乾隆时期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以广州为主实行一口通商。浙江的湖丝与丝织品通过广州口岸向欧洲等西方国家大量出口。在国外市场上,浙江的丝绸很畅销,尤其是湖丝,占据了其中的大半。
然而,到了清后期,由于西方机器缫丝业的发展迅速,蚕丝的品质越来越高,加上日本蚕丝业的兴起,中国的丝绸业,主要是浙江的丝绸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杭州官营织造跟之黯然谢幕。
清朝棉织业杭州地区以海宁、仁和最为发达;钱塘、余杭、新城次之。其他以平湖、海盐、石门、嘉善等县较为发达。
陶瓷业
清代浙江窑业分陶窑、灰窑、炭窑,杭州的钱塘、仁和、富阳、余杭都有造砖瓦的窑穴和烧石灰的灰窑。嘉兴府以嘉善县的干家窑陶业最为著名。湖州府各县也有陶业,制造陶瓮、瓦罐、缸等日常用品,但以山区安吉、武康、孝丰等县的炭窑业为最出名。主要为了供应育蚕之需。
诸暨徐兆佳祖辈以陶为业。1908年经营三和坛行、晋和坛行,从事烧制酒坛,同时收购优质酒坛,专销绍兴。
茶业
清代,浙江茶业由兴盛走向衰落。清代浙江绿茶的加工基本沿袭明代,后出现外形圆润的珠茶和扁平光滑的龙井茶。珠茶的出现有人认为始于南宋,但缺乏足够的证据。龙井茶虽闻名于元明,但炒至扁形茶则迟至清代。
浙江茶叶的外贸出口在清初曾有过一个快速上升期,带动产量的增长,像平水珠茶、珍眉绿茶一度风靡美、英、法、俄及非洲许多国家,仅珠茶一类出口量达万吨。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半数。清康熙元年,平水珠茶被誉为“绿色珍珠”,以“贡熙”名运销国外。珍眉绿茶在19世纪后期以销美国为主,原销往英、法等国的珍眉绿茶也多数转销北非市场。温州的红茶则以销英、法为主。四十一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舟山岛上设立贸易站,开展茶叶贸易。但好景不长,出口量很快盘旋而下,日渐萧条。主要原因是出口贸易被国外所操纵,先是英国六次降低茶叶进口关税税率,同时竭力扶植印度等国家发展茶叶来对付中国,接着日本茶叶的竞争,浙江(包括全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一再遭受挫折,出口量锐减。浙江茶自那时起,以内销为主成了必然趋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江茶叶开始向陕西内地销售。
雍正七年,杭州已有专营茶叶的商号,海宁翁耀庭在杭州梅东高桥创设翁隆盛茶号,以经营西湖龙井而驰名。开设在龙井茶区的陈春茂茶号,还有后来的方福泰等,清时在杭州做茶叶生意百分之九十是徽商。徽商还在浙江各城市开设茶行、茶号。
咸丰九年,宁波港茶叶出口量为1000担。
清中后期,杭州、平水、遂淳、温州等茶叶产区出现一批专营茶叶收购和加工的茶栈、茶行。在城市出现批零兼营的茶号。宁波慈溪人贩茶去广州。绍兴人在王化开设瑞泰茶栈,收购日铸岭附近园毛茶,精制后售与上海外商洋行出口。平水镇人在当地创设茶厂。杭州敦义堂茶漆会馆成立,温州创办焙茶公司。温州和余杭办起新型制茶公司。双江溪有设利记,祥记茶栈。晚清海宁著名茶商朱葆元在上海自设震和茶栈,经营平水茶。
同治元年,会稽人董庆章与上海人吴南皋由英商怡和洋行出资8000两银子,在会稽县渔家渡村(今属上虞)合办久大茶栈,收购上等圆毛茶,精制后的成品珠茶,专供怡和洋行外销。竹溪人钱登选创设茶厂于平水镇,收嵊茶精制,舶销海外。末年,谷来人黄林源设利记、祥记茶栈于双江溪,收购北山、南山、长乐等地毛茶,精制后销欧美。五年,粤人携带茶师、器具到建邑(建德)改制红茶,外销洋庄。十一年浙江征收商品茶叶厘金,当年达781071两。十三年,杭州敦义堂茶漆会馆(杭州茶叶业同业公会前身)成立。
光绪元年,征收茶捐。温州开埠,出口茶叶300担。十二年,我国出口茶叶221.7万担,其中杭茶、绍茶占20%~25%。十九年,温州创办一家焙茶公司。
宣统二年,杭州茶行及各处水客组成茶业会馆,又称水客会馆。
酿酒业
清代浙江由于人口急增、粮食紧缺,朝廷以酿酒耗米太多,屡次下令禁止民间酿酒,但千百年来民间饮酒习惯很难改变,仍普遍在经营酒业。
浙江酿酒业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与宋元相比,所不同之处在于:一、官府酿酒在衰落,民间私酿的商品酒在发展;二、宋元酿酒在州府,而明清主要在县城和一些经济繁荣的镇市;三、各具特色的地方名酒畅销。主要有绍兴酒、东阳酒、天台红酒、湖州三白酒、南浔酒、永康桃花酒、杭州秋白露酒、义乌白字酒、萧山萧酿酒、严州东关五加皮酒、金华寿生酒、浦江泼露清酒等十几种。绍兴酿酒历史悠久,但绍兴酒之名约始于清代前期。
金华寿生酒始于清朝中叶,具有酒色金黄鲜亮,其味醇美,香气浓郁的特点;杭州西溪梅花酒据《西溪梵隐志》载,在西溪柏家园梅隐庵后边,“泉从地面泛出如梅花瓣,味甘冽,溪人以之酿酒,号梅花白,市之远方,与东浦(绍兴)泉相埒”;严东关五加皮酒据《浙江土特产简志》载:始于乾隆二十八年,被誉为“人间佳酿”,1896年参加新加坡南洋商品展荣获金质奖,萧山的萧酿与绍兴酒齐名。
绍兴酒、沧酒(今属河北)、浔酒、川酒列为全国四大名酒;清代初期是绍兴酒的全盛时期,远销南洋、日本等国。酒坊如“高长兴”、“沈永和”等纷纷设立。绍兴酒商陶寿鸿继承祖业,经营绍兴王坛镇“陶星”号酒米店,海门陶祝华在海门等地设陶元康号及陶裕康酿造号、陶裕康酒店等。
清光绪初年,绍酒年产24万缸,合7万多吨。
清宣统二年(1910年),绍兴沈永和墨记酒坊的善酿酒,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金质奖”。
清道光二十年(1842年),绍兴章东明酒坊每年酿酒约六、七千缸,南销香港、新加坡等地。“田德润”酒坊60斤装加饭酒远销俄国,“云集”酒厂的产品远销香港、澳门及新加坡、菲律宾等地。
1915年,绍兴酒云集记和谦豫萃、方柏鹿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金牌和银牌奖章,产品远销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地。浙酒各种出口的酒里,绍兴黄酒所占比例最大。产品远销国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清末民初,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军阀混战,绍酒产量逐年下降。
古典金融业
明末清初,杭州作为省会形成钱庄业,还出现银号、票号、官银号、官钱局等专为当地官府服务的金融机构。清代杭州典当业雄厚,为最显赫的三大行业之一。
清顺治、康熙、乾隆各朝,浙江钱铺发展很快。
清康熙六年,绍兴人在北京建立银号(南方称钱庄,北方称银号)会馆,名曰正乙祠,即为钱庄的行会组织之一。
乾隆年间,绍兴人赴上海开辟钱庄业获得成功。此后,绍兴人宁波人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投资创办钱庄,成立行会组织,形成”绍兴帮”,或与宁波合称”宁绍商帮”,其经营模式辐射全国。宁波钱庄集中开设在本地江夏街一带,鼎盛时期达160多家。
道光十八年,杭州钱铺已开发钱票,收存豪商巨贾之银,此时的钱铺与现代银行大端已无相异,有存款、放款、汇兑和货币买卖等业务。绍兴已形成集兑换、放款、汇划于一体的钱庄行业,成为我国钱庄的发祥地之一。
鸦片战争后,浙江的钱庄资力雄厚,居“百业之首”,影响力远达京、津、沪、汉。当时杭州有划一的钱市。有的钱铺支持南北贸易,沟通款项汇划,并与官府往来,受托收解饷、税各款。
同治初,杭州受太平天国战争影响,钱庄一度停歇。两三年后,经济逐渐复苏,钱庄跟着迅速恢复。同治末年,杭州建立钱业会馆,形成钱业市场,出现大同行、小同行和现兑庄三类不同的钱庄。光绪十二年(1886年),仅山阴、会稽两县就有钱庄42家。光绪二十三年,宁波商人在上海设立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十年后,浙江省第一家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在杭州成立。
据清宣统二年(1910年)统计,杭州入会钱庄59家,未入会的现兑庄和兑换店百余家。浙江兴业银行、大清银行浙江分行、浙江省立银行在绍兴先后分设经理处。
另外,镇海的李也亭与人合伙,筹资创办慎余钱庄、崇余钱庄、立余钱庄。余姚徐乾麟于1922年与朱葆三等创办江南洋行,并任总经理。
清末,现代化银行业开始在杭州兴起。公库款改由银行代理,影响钱庄业务;上海发生的金融风潮波及杭州,杭州大同行、钱庄大批倒闭,剩下仅及半数。随着中国社会的门户开放,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金融专业机构——“银行”也渐次传入中国。中国的第一家本国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上海设立,它就是由浙江宁波商人创办的。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大清户部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最早的官办银行,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浙江省第一家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在杭州成立,它是由当时修建沪杭铁路的浙江铁路公司附设铁路银行转制而来。江浙地区商业和钱庄的长期发展,积累起相当巨大的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它成为各家银行筹集资本的重要源泉。
航运造船业
清中、晚期,国内的不少民族资本家投身于航运业,他们在宁波与舟山两地同时建立起90多个渔业公所,促使大批的轮船与汽船企业崛起。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宣布消除海禁,允许造船出海,然而40年的海禁阻遏了造船业的技术进步,浙江温州、台州、宁波造船航运业在与外国的远洋运输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停滞不前的状况一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引进西方技术才得以改进发展。
清时浙江不少民族资本家投身于航运业,像海门陶祝华,与他人在上海创办越东轮船公司,购置“永利”、“永宁”轮航行椒沪、椒甬线,椒江始有航运客轮。镇海戴嗣源创办的戴生昌内河官轮局,是最早的内河轮船公司,行驶苏州、杭州、上海、嘉兴、湖州各埠,以后扩充航路,轮船多至20艘。后又与人创设以修造小火轮为主要业务的上海荣昌机器厂。还有被称之为近代海产业先驱的鄞县张尊三,开办德新海产号。同时在上海开办元记字号。收购销售日本偏僻的北海道鱼翅,逐步成为海产业的巨头,并垄断北海道当地相关产业。另外,鄞县的张延钟于1899年与人在上海创设恒昌机器厂,修造内河小火轮。20世纪初获得迅速发展,闻名于上海制造业。1923年创设恒安轮船公司,经营航运业。
镇海李也亭为清朝末年航运业巨商,初拥有沙船十余艘,每艘值银数万两,经营业务主要在江浙沪和京津之间,一度垄断江浙沪的沙船业,是旧上海著名家族商业集团“小港李家”的创始人。他独资创设久大沙船号,不久后又斥资收购上海黄浦江码头一座,命名为久大码头。
清中、晚期及民国初期,宁波与舟山两地同时建立起90多个渔业公所,促使大批轮船与汽船企业崛起。
清代浙江造船及航运业总体不及明代,这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现代机动轮船的出现,以及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有关。
盐业
明清两代浙江海盐属当地最主要产品。
清乾隆年间,两浙盐业已达到鼎盛期。盐场由顺治时的23处、雍正时的25处,增加到乾隆时的32处。钱塘江河口两岸的盐场,特别是南岸盐场和温、台、宁沿海盐场不断发展;其中,余姚盐场后来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盐场。
太平天国时期(1851年—1864年),浙江沿海动乱不定,盐官逃跑,私盐充斥,盐商所持食盐引票失去统销保障,纷纷抛售,引票价值惨跌。张颂贤廉价购进杭州大盐商朱恒源的十万引票,又把朱恒源过户为张恒源,其他盐商有转让引票的,亦悉数收并,张家遂成为引商大户。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军退出浙江,盐区重新设官统制,引票价格猛涨十倍,张家暴富。张颂贤后约诸盐商收余姚岱山盐民的私盐轻课减价,惠及盐民,加强缉查,断绝私盐来路,达到官商两利。
清末著名盐商鲍芗谷,拥有富阳4/5的引数,并与同籍宋家在江西玉山合伙开设“生”字盐栈、经销范围广及广信、广丰、贵溪、弋阳、铅山等县,又占有苏五属溧阳引数的一半,同时是余姚延长浙东引盐公廒的主要股东并任董事长。
造纸印刷业
清代浙江各山区县产竹地区均有造纸手工业,尤其以杭州府的富阳,衢州府的江山、常山、开化、龙游等地造纸业更为发达,成为当时造纸业的重要基地。
据记载,湖北市场上的纸、笺等均来自杭州等地。衢州府各地,民多“以造纸为业”,江南、河南、湖广、福建等地的生活用纸及官府用纸大多到衢州购买。
清康乾间,杭州、湖州、越州等地私家刻书兴盛,“纸墨精良,为清代印本之冠,”说明这一时期浙江地区印刷业的发达。
清康熙《常山县志》载,纸品有日历纸、科举纸、册纸、三色纸、十九色纸、玉版纸等。
晚清,宁波,绍兴等地创办多家刊行报纸及书籍的机器印刷。
宁波印刷主要是政府机构和私人印刷。从刊刻者来说,可以分为政府、家族、商人三大类,其刻本分别称为官刻本、宁波的雕版印刷日趋繁荣。
绍兴府属各县开设文具纸张商店,生产、经营土纸描红簿、总清账簿、大八行信笺等文教制品,其制品以木板水印居多。
鸦片战争后,传统雕版与旧有活字版逐渐被西方的石印和铅印所取代。
浙江鄞县鲍咸昌与他人合资在上海创立商务印书馆。先协助胞兄鲍咸恩管理印刷所。后继任印刷所所长,并另在香港设立印刷厂。1906年,浙商何丹书进入美国人福开森办的《新闻报》董事会,任华人董事。时《新闻报》销售量1.5万份,居上海各报之首。
金属冶铸业
清代,浙江金属冶铸业发展水平在明代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清代以锻打铸造日用工具的浙江铁匠、铸匠、锡匠、银匠足迹遍布全国。其中素有“百工之乡”美称的永康,常年有数万工匠外出,有“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说。浙南处州、温州等地,采铜、炼铁、开矿十分普遍。如龙泉产铜,松阳产银、铅、锡,宣平产铁。永康铁匠已能打制无缝枪管,用于火铳。云和、丽水、青田县有炼铁炉20座。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永兴铁店建于源东乡,后迁孝顺,曾为龙华会制造土枪,云和县产生铁七八万至十余万担。
清同治年间,许源兴铁铺作坊所产的“五作”工具,公认为不易生锈、不粘泥、不卷口而名声远扬。
清末,杭州市五金行业开设的店作共有36家,其中五金商店2家,铁器店11家,铜锡店18家,白铁店3家,度量衡店2家。
清末绍兴陆文奎,在绍兴开设陆永兴打铁铺,用西铁条、薄铁片巧制各种铁画挂屏,备受人们喜爱,其产品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金奖。同年在原打铁铺改设陆永兴五金煤油店,同时收徒传艺,增加铁画屏生产,数年间,经销产品达数百种,产品行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英、美、日、德等国商行也时有订购。
-
沈佐卿
-
鲍咸昌
-
童今吾
-
周庆云
-
徐吉生
-
庞元济
-
张延钟
-
诸光潮
-
叶星海
-
陆文奎
-
宋炜臣
-
徐承勋
-
史鹤鸣
-
李云书
-
姚洪淦
-
胡莼乡
-
秦君安
-
王一亭
-
邢庚星
-
顾福昌
-
经纬
-
杨坊
-
李也亭
-
方仁熙
-
张颂贤
-
金桐
-
陈煦元
-
徐鸿逵
-
方基
-
王槐山
-
胡雪岩
-
刘镛
-
周昌大
-
陈笙郊
-
严信厚
-
陈光颖
-
周昌炽
-
丁丙
-
庞云鏳
-
陶琴士
-
何丹书
-
吴少卿
-
鲍芗谷
-
陈春澜
-
黄佐卿
-
戴嗣源
-
王星斋
-
许春荣
-
严子均
-
叶澄衷
-
樊芬
-
经元善
-
蒋梦昌
-
方黼臣
-
童祥权
-
袁联清
-
叶又新
-
张尊三
-
蒋廷桂
-
楼景晖
-
谢纶辉
-
杨信之
-
周晋镳
-
朱五楼
-
丁莲芳
-
曹予銌
-
汪显述
-
张嘉年
-
顾寿岳
-
魏清涛
-
吴作镆
-
吴成和
-
蔡仁初
-
刘咸德
-
陈一斋
-
沈敦和
-
苏葆笙
-
胡稑芗
-
项湘藻
-
谢崇华
-
盛竹书
-
杜家坤
-
楼恂如
-
陈燮典
-
黄晋绅
-
徐粱卿
-
金还
-
严蕉铭
-
余积臣
-
朱光焘
-
朱葆元
-
刘锦藻
-
史晋生
-
徐乾麟
-
朱葆三
-
田时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