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

中国的茶叶虽起源于巴蜀,但浙江的茶文化却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时期,巴蜀地区已有茶市;秦汉间,随着各地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加强,茶叶逐渐向东、南部传播;三国时的东吴地区是茶叶传播发展的主要地区;自两晋起,到南北朝,南方茶叶的生产、饮用、商贸均得到长足发展。自唐中叶后,中国茶叶生产技术中心正式转移到长江中游和下游,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当时的皇家茶院设在顾渚,湖州紫笋茶属贡品,绍兴、婺州、湖州等地形成运销茶叶的街市,两浙成为全国茶业的中心之一并一直延续至今。浙江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具着重要的地位。

隋前 · 隋

浙江茶事始于汉。这从1990年湖州一处东汉晚期砖室墓中出土的青瓷贮茶瓮中可以见证。又从西汉东方朔的《神异记》一书,所述及的丹丘子引余姚人虞洪至瀑布山采茗记载中也可以见证。

三国时的东吴地区,是茶叶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吴国君主孙皓在宴饮时对韦曜“密赐茶荈以代酒”。

自两晋起到南北朝,南方茶叶的生产、饮用和商贸均得到长足发展。南北朝时,有史料记载,“南朝宋,乌程温山,距县西北20里,出御荈”。

隋朝成书的《永嘉图经》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唐朝

唐代“茶圣”陆羽为写《茶经》专门到湖州进行考察,《茶经•七之事》引《永嘉图经》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湖州长兴顾渚山谷、吴兴温山等地均盛产茶叶。”《唐书•食货志》亦载“浙产茶10州,55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名”。

浙江的茶事有以下记载见诸史料:

武德四年,“吴兴郡土贡:紫笋茶、金沙泉”。

天宝元年,睦州新定郡(今建德市)土贡细茶。

天宝中,鄱阳人吕潢因往来浙淮间贩茶而致富,跻于广陵大商贾之列。

上元元年,陆羽隐居余杭撰写《茶经》。

大历五年,唐代宗因顾渚(今长兴县水口乡)贡茶岁造数多,遂命宜兴与长兴均贡,分山析造。在长兴虎头岩后建贡茶院,是年起至贞元十六年(800年),均在此造贡茶。每年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

贞元十七年,湖州刺史李词建吉祥寺为贡茶院,并引顾渚泉造茶。十九年,日僧最澄回国时,从天台山、四明山带去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

唐永贞年间,越州平水茶种传至日本。

宝历前后,李肇撰《唐国史补》,在卷下“风俗贵茶”中,列当时15个产茶地之名品,其中有顾渚紫笋、婺州东白、睦州鸠坑。

吴越宝正三年,吴越王钱鏐派袁韬向后唐进贡茶2.7万斤。天福三年,钱元瓘向后晋进贡大茶脑源茶2.4万斤。开运三年,钱弘佐向后晋进贡脑源茶3.4万斤。

宋元

宋代三百年是浙江茶叶繁荣期,杭州香林、宝云、白云,绍兴日铸等40多种浙江名茶为贡品。有固定茶市。

北宋乾德二年,实行茶叶官专卖,初置6个榷货务。次年,在淮南建立13个山场。浙江等江南各路的产茶地区另有山场组织,这些山场只管向园户买茶,又叫“买茶场”,在向园户买了茶后,再运交海州。

嘉祐四年,下《通商茶法诏》,除福建腊茶依旧禁榷外,“余茶则肆行天下矣”,从此开始了持续半个世纪的茶叶通商,茶叶产销两旺。浙江茶肆、茶坊、茶楼、茶店遍布城市乡镇,有平水茶市、兰亭茶市等。

治平四年,欧阳修《归田录》记日铸茶:“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铸)为第一”。

崇宁二年,两浙茶叶恢复禁榷官买,于产地置场,禁止商人与茶园户主私自交易,由官批引(许可证)给商人,领茶赈卖。

南宋建炎三年,置行在都茶场出卖茶引。

乾道四年,日僧荣西回国时带去茶种。开庆元年,日僧南浦昭明回国时将径山寺点茶礼法及茶叶采制传入日本。

绍熙二年,荣西带回茶种、制茶和饮茶方法,并完成《吃茶养生记》一书。

淳祐元年,日本圣一国师归国,带去茶种和茶叶栽制技术。

明朝

明朝是浙江茶业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时期。

浙江人种茶的历史悠久,种茶、制茶是各地农家从事的主要农副业之一。这一时期的名茶新品不断涌现,浙江至少有19个县的名茶入贡,长兴罗岕与西湖龙井闻名全国。茶叶已逐渐成为海外贸易的主打产品。

据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载,绍兴府产茶较多,明代中期以后,绍兴出产的茶叶大量销往北方,仅销往北京一地的绍兴茶,其销售额都较为惊人。京城的牙行老板们曾评估说:“越所贩茶,每岁盖三万金也”。

正德年间,日本人时至绍兴互市,换取茶等货物。

明末,舟山群岛的私人海上贸易,茶叶是最为大宗的一种。

清朝

清代,浙江茶业由兴盛走向衰落。清代浙江绿茶的加工基本沿袭明代,后出现外形圆润的珠茶和扁平光滑的龙井茶。珠茶的出现有人认为始于南宋,但缺乏足够的证据。龙井茶虽闻名于元明,但炒至扁形茶则迟至清代。

浙江茶叶的外贸出口在清初曾有过一个快速上升期,带动产量的增长,像平水珠茶、珍眉绿茶一度风靡美、英、法、俄及非洲许多国家,仅珠茶一类出口量达万吨。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半数。清康熙元年,平水珠茶被誉为“绿色珍珠”,以“贡熙”名运销国外。珍眉绿茶在19世纪后期以销美国为主,原销往英、法等国的珍眉绿茶也多数转销北非市场。温州的红茶则以销英、法为主。四十一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舟山岛上设立贸易站,开展茶叶贸易。但好景不长,出口量很快盘旋而下,日渐萧条。主要原因是出口贸易被国外所操纵,先是英国六次降低茶叶进口关税税率,同时竭力扶植印度等国家发展茶叶来对付中国,接着日本茶叶的竞争,浙江(包括全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一再遭受挫折,出口量锐减。浙江茶自那时起,以内销为主成了必然趋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江茶叶开始向陕西内地销售。

雍正七年,杭州已有专营茶叶的商号,海宁翁耀庭在杭州梅东高桥创设翁隆盛茶号,以经营西湖龙井而驰名。开设在龙井茶区的陈春茂茶号,还有后来的方福泰等,清时在杭州做茶叶生意百分之九十是徽商。徽商还在浙江各城市开设茶行、茶号。

咸丰九年,宁波港茶叶出口量为1000担。

清中后期,杭州、平水、遂淳、温州等茶叶产区出现一批专营茶叶收购和加工的茶栈、茶行。在城市出现批零兼营的茶号。宁波慈溪人贩茶去广州。绍兴人在王化开设瑞泰茶栈,收购日铸岭附近园毛茶,精制后售与上海外商洋行出口。平水镇人在当地创设茶厂。杭州敦义堂茶漆会馆成立,温州创办焙茶公司。温州和余杭办起新型制茶公司。双江溪有设利记,祥记茶栈。晚清海宁著名茶商朱葆元在上海自设震和茶栈,经营平水茶。

同治元年,会稽人董庆章与上海人吴南皋由英商怡和洋行出资8000两银子,在会稽县渔家渡村(今属上虞)合办久大茶栈,收购上等圆毛茶,精制后的成品珠茶,专供怡和洋行外销。竹溪人钱登选创设茶厂于平水镇,收嵊茶精制,舶销海外。末年,谷来人黄林源设利记、祥记茶栈于双江溪,收购北山、南山、长乐等地毛茶,精制后销欧美。五年,粤人携带茶师、器具到建邑(建德)改制红茶,外销洋庄。十一年浙江征收商品茶叶厘金,当年达781071两。十三年,杭州敦义堂茶漆会馆(杭州茶叶业同业公会前身)成立。

光绪元年,征收茶捐。温州开埠,出口茶叶300担。十二年,我国出口茶叶221.7万担,其中杭茶、绍茶占20%~25%。十九年,温州创办一家焙茶公司。

宣统二年,杭州茶行及各处水客组成茶业会馆,又称水客会馆。

民国

清末民国初,浙江茶叶内销占重要地位,民国时期的前30年里,浙江茶叶在销美受挫后,转向销俄,在销俄被日本夺去后,又转向非洲。浙江茶叶在国外始终没有稳固的市场。

民国元年,杭州候潮门外嘉惠桥起至南星桥、利珍桥之间,规定为茶叶营业地区。开设茶行有庄源润、裕隆、乾(全)泰昌、源记、隆兴记、公顺、保泰等7家。候潮路茶行鼎盛时期,每年经营的茶叶达20万担,营业额约500多万元。 二年,杭州南星桥裕隆、全泰昌、庄源润、公顺、保泰等5家茶行,组成秀春堂茶业公会。8月,浙江展览会上,江山毛济美的绿茶、余杭赵思植的红茶等8项获二等奖,瑞安林文泽的凤山茶、奉化宋伟甫的长湾茶等18项获三等奖。

民国3月,杭州茶商阮裕隆等组织制茶研究所,改良制茶,采用机器。

6月6日至10月10日,杭州举行西湖博览会。会上,全省参展茶叶中杭州茂记的龙井茶获得特别奖,杭州方正大的黄山毛峰、临安张寿福的天目东坑旗枪茶等7项获优等奖,杭州吴恒有的狮峰春前茶、杭州大成茶庄的龙井虎咀茶等14项获一等奖,另有余杭怡和茶庄的极品乌龙茶等10项获二等奖。

早在鸦片战争前,浙江茶叶初级市场已有一定发展。清代民国时期,官府对茶叶市场管理的重点日益由边销、内销市场转移到外销市场。这是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史上的重大突变。晚清民国时期杭州茶号林立,他们不仅经销杭州的西湖狮峰龙井茶叶,也兼营各省红绿名茶,与茶叶有关的浙江省土产,如杭白菊、西湖藕粉、玫瑰也是经营范围。杭州茶庄中的老字号还很多,如杭州清河坊的翁隆盛茶庄、杭州羊坝头大街的方正大茶叶庄、杭州清河坊大马路的大成龙井茶庄等。鸦片战争后,外销勃兴,浙江茶产业随之兴盛,广泛分布于产区的茶叶初级市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浙西遂安县“西北产茶,岁百余万斤。佳者包以锡罐,外加木箱,专售洋人,谓之箱茶。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皖茶价昂,至邑贩茶者以百计”。湖州府各县“山中产茶处甚多,特长兴最著名耳”,所产茶主要运至“山货行发售”。菱湖所产茶成为商贩争购对象,他们于“立夏前后竞贩新茶转鬻,捆用布缚,故叙售论缚不论斤,每缚约二百两,比户购买藏贮,以备一岁之需”,交易颇有特色。杭州府既是茶产区,又是各地茶叶重要中转站,茶叶交易发达。各县所产“龙井茶最著名,西湖各山出茶也不少,外县亦多产茶,东西天目茶种尤美,亦土产之一大宗”。浙江三大茶埠宁波、杭州、温州,以宁波最为古老。作为茶叶中级周转市场的浙江茶埠,受到上海茶埠的深刻影响,基本上从属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出口茶埠之列。

自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是浙江近代茶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茶叶出口高速增长,由于货源充足,茶类丰富,品种优良,水陆运输便利,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沪杭铁路的通车,杭州成为浙皖闽赣四省的集散地,全国各地的茶商都汇聚杭州,所以浙江获益匪浅,在杭州、温州乃至淳安遂昌等地,随着茶叶消费的增长,都开设茶行和茶号。

抗战爆发后,浙江茶叶深受其害,由于东北市场停滞,内销不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海运中断,出口贸易全部停顿,浙江茶叶产销进入黑暗期。抗战胜利后,虽一度好转,但为时甚短,民国36年,杭州茶叶滞销,有店主迫于压力而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