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印刷业 造纸和印刷术及火药、指南针并称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在推动中国和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就其社会影响而言,恐非任何其他古代发明所能比拟,可以说这是震撼世界的四大发明,将世界史引入新的时代。 纸本质上是文化用品,千余年间成为全人类通用的书写、印刷材料。中国是纸的发源地,最先受惠于纸的应用。由于纸本书籍的迅速增加,使中国文教事业空前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公私学校兴起,读书识字的人增加,佛教、儒学也以新的势头发展。社会上文学、史学、哲学和科学技术著作与无纸的先秦时代相比,以几何级数激增,历代所遗留下来的以纸为载体的文化典籍,数量上为全球之冠。在中世纪漫长岁月里,已使得中国在科学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纸还是中国特有的书法和国画作品的载体,纸的使用大大促进了这两门艺术的发展。书画家可以在柔韧受墨的纸上任意挥毫,完成艺术杰作。作家、诗人、史学家和科学家可以写出鸿篇巨著,形成中国丰富的纸文化遗产。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和纸产品的扩大,纸和纸制品不再只作文房用具,而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领域中,成为其他材料的代用品,纸和纸制品己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用品。早在唐代(618-907)中国就已进入了纸的时代。纸和造纸术还传入其他国家,沿着传播路线形成的纸张之路(Paper Route)还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隋前 · 隋 浙江的造纸业可追溯至汉明帝时期,这一时期,造纸业兴起,杭州已开始制造土纸。 东晋剡县剡溪(今嵊州)和余姚一带生产藤纸。据《嵊县志》载,“剡藤纸名擅天下。”由于北民南移,刺激了会稽的手工业,纸业迅速发展起来。四世纪中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曾经从库房里一次拔出一种称为“侧厘纸”的纸张九万张送人。剡藤纸以其质地优异,于东晋中叶就有人主张“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纸”。 唐朝 唐代时,绍兴的造纸业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并且对朝廷进贡。据龙游县志记载,“手工造纸初具规模,元书纸列贡品。” 《唐六典》记载:“杭、婺、衢、越等州产上细黄白状纸”。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上虞县生产的金箔和乌金纸外销至日本,余杭藤纸被列为贡品。剡中还有一种“敲冰纸”,质地尤佳。剡藤纸著名品种还有硾笺、玉笺、粉云罗笺以及月面松纹纸、玉溪纸等。 宋元 两宋时期,两浙成为全国造纸业的重要中心,浙商在造纸印刷业大显身手。杭州成为全国三大刻书印刷业中心之一,杭州、湖州、越州等地的私家刻书非常兴盛。也说明这一时期浙江地区文化的发达。 全省各山区县产竹地区均有造纸手工业,而尤其以杭州府的富阳,衢州府的江山、常山、开化、龙游等地造纸业最为发达,成为当时造纸业的重要基地。纸张和书籍是龙游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兴旺的印刷业、刻书坊遍布县城。衢刻版本驰誉两浙。 史料记载,衢州府各地,民多“以造纸为业”。湖北市场上的纸、笺等均来自杭州等地。江南、河南、湖广、福建等地的生活用纸及官府用纸大多到衢州购买。 绍兴的造纸业在两浙居于显要的地位,竹纸是绍兴最出名的纸张。余杭的藤纸、竹烧纸,金华的皮纸、尺白纸,富阳的小井纸、草纸、桑皮纸,临安的蠲纸,钱塘的油纸,桐庐的历日纸,昌化、於潜的桃花纸,新登的雨伞纸,均闻名遐迩,行销全国。 温州手工造纸,晚唐五代时已遐迩闻名。宋代《三柳轩杂记》载:“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最多,此当为第一。”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列为贡品,与嵊县剡藤纸、余杭由拳纸并列浙江三大名纸。 萧山“河南山乡”(即云石、许贤、河上、戴村、楼塔一带)所产竹纸早在宋代已久负盛名。 北宋时,龙泉县利用毛竹、楮皮、芒杆等制造书写纸。 宋室南迁后,四明地区的造纸业迅速崛起,为刻印业的兴盛奠定基础。 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王右军为会稽内史,谢公(一作桓温)就乞陟厘纸(一作侧厘),库内有九万枚(一作五十万),悉与之,以此知会稽出纸尚矣。”境内手工造纸,以藤、竹、楮、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较著名者有剡藤纸、竹纸、鹿鸣纸、乌金纸等。 而后越州印刷业发展,纸张需求增加,以竹为原料的竹纸生产兴起。越州竹纸兴起,剡藤纸随之衰落。越州竹纸,南宋建炎、绍兴以前,书简往来多用之。尤为书法界所珍爱。造纸业遍布绍兴府各县。山阴、会稽两县所产鹿鸣纸,主要用于锡箔生产。鹿鸣纸生产亦经久不衰。 越纸在元代不仅仍然闻名,而且花色品种有了增加。 明朝 明代,黄、白纸已列为贡品。明永乐年间,岁进岁办征天字号黄纸、白纸,署字号黄纸、白纸。 温州泽雅的纸山四连堆造纸作坊群,被誉为造纸术“活化石”。 桐庐造纸是严州府最发达之县。桐庐以历日纸、土纸著名;分水以综青纸、银色纸、烧纸等负有盛名。此外,杭州的油纸,余杭的竹烧纸,富阳的“谢公笺”及以稻草为原料的草纸等,也都被列为名品。 清朝 清代浙江各山区县产竹地区均有造纸手工业,尤其以杭州府的富阳,衢州府的江山、常山、开化、龙游等地造纸业更为发达,成为当时造纸业的重要基地。 据记载,湖北市场上的纸、笺等均来自杭州等地。衢州府各地,民多“以造纸为业”,江南、河南、湖广、福建等地的生活用纸及官府用纸大多到衢州购买。 清康乾间,杭州、湖州、越州等地私家刻书兴盛,“纸墨精良,为清代印本之冠,”说明这一时期浙江地区印刷业的发达。 清康熙《常山县志》载,纸品有日历纸、科举纸、册纸、三色纸、十九色纸、玉版纸等。 晚清,宁波,绍兴等地创办多家刊行报纸及书籍的机器印刷。 宁波印刷主要是政府机构和私人印刷。从刊刻者来说,可以分为政府、家族、商人三大类,其刻本分别称为官刻本、宁波的雕版印刷日趋繁荣。 绍兴府属各县开设文具纸张商店,生产、经营土纸描红簿、总清账簿、大八行信笺等文教制品,其制品以木板水印居多。 鸦片战争后,传统雕版与旧有活字版逐渐被西方的石印和铅印所取代。 浙江鄞县鲍咸昌与他人合资在上海创立商务印书馆。先协助胞兄鲍咸恩管理印刷所。后继任印刷所所长,并另在香港设立印刷厂。1906年,浙商何丹书进入美国人福开森办的《新闻报》董事会,任华人董事。时《新闻报》销售量1.5万份,居上海各报之首。 民国 民国时期,绍兴县所产鹿鸣纸,按产地分,有东山纸(旧称会稽纸)和西山纸(旧称山阴纸)两种。东山纸产地遍于旧会稽县境南部山区,西山纸产于山阴县西南部山区。 造纸成为龙游县内规模最大的手工业;而常山造纸以生产花笺纸、南屏纸为主。 民国十三年(1924年),浙江省第一家机械造纸厂——武林纸厂在杭州竣工投产。 在民国十八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杭州多种纸品获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大明振记纸厂创设,始产蜡纸原纸。二十八年,大明印刷拖蜡部开始生产蜡纸。三十七年,西山瓷器厂造纸部开始手抄低档白报纸和包装纸。 民国时期,浙江制纸工业产地,一向以严州、衢州、金华三地为主。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信大、浙东、集成、大东书局印刷厂及《浙江日报》、《正报》印刷厂相继迁来丽水地区,一度促进印刷业发展。 浙江最早的造纸厂是1906年庞元济、庞元浩兄弟在湖州创办的青城造纸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机制纸张进口数量剧减,国内造纸业新厂增设,有仿制外国纸板厂创设,浙江武林、禾丰就在其中。1929年,禾丰厂改名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武林厂改名华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民丰、华丰造纸厂后发展成迄今浙省最有名的造纸厂。初期经营黄纸板,由于该品种本轻利重,再加上产品运输时所占吨位较高,舶来品利润不大,所以纸板市场一直看好,以后两厂又日渐扩大纸板品种。1936年民丰造纸厂试制成功了生产工艺复杂的卷烟盘纸,在市场上取代了外国进口货,并获得了国民政府实业部的专利。浙江的手工造纸业是一大传统产业,自从东北沦陷后,纸的销路也日渐萎缩,造纸槽户损失惨重。据浙江省经济调查所调查,30年代初全省造纸亏耗的县有萧山、永嘉、奉化、遂昌、昌化等。其中以萧山为最重,计亏约10万元,平均每槽户年亏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