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冶铸业 金属冶炼业在浙江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石器时代以后,到夏代晚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随后,商代是青铜器极盛的时代,当时青铜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从夏代晚期、商代早期到春秋末期,青铜器时代经历了1,100多年。据铜录山古矿遗址和冶铜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出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采矿技术和冶铸工艺。锡和铅都是组成青铜合金的重要元素,考古发掘表明商和西周都有青铜器和铅器。锌开始冶炼的时间尚待查明,至迟在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已大量生产金属锌。辰砂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贵重的颜料和药物,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大量开采。到战国时已向铁器时代迈进,当时(公元前5-前6世纪间)冶铸生铁已应用于生产,这比欧洲至少要早一千八九百年。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发现和开采的铁矿越来越多,铁矿山分布相当广泛,据考古证实.黄金的淘冶加工技术早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到战国时期,楚国已用黄金作为货币。汉代公私所藏黄金甚富,王莽时期(公元1世纪),政府所藏黄金合179.200kg,这个储金量恰巧和罗马帝国的黄金储量相等。银器在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已作为随葬品,由此可见,当时不仅能采冶银矿石,而且加工制成银器的工艺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上所述.我国古代矿不仅形成时间早,而且水平高,这种矿业繁荣一直延续到明、清。 隋前 · 隋 金属冶铸业在浙江具有悠久的历史。 永康的五金业可追溯到黄帝时代。黄帝在今永康城南的石城山上生活居住与炼丹,并铸就了黄帝鼎。冶铸在永康撒种发芽:春秋铸剑,汉造弩机铁刀,晋产铁剑,唐制铜铳,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开采、冶金之风兴起;铜锡开采,兵器铸造。杭州、宁波、绍兴等地都能冶铸青铜。龙泉产铜铁,且盛产宝剑,正所谓:“吴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为良,地气使然”。 越王勾践曾设置工官,管理开采、冶炼。在锡山开采锡矿,在六山、姑中山和铜牛山等地开采铜矿。还利用在炭渎所烧制的木炭,在练塘建立了冶铜与冶锡的工场。据史料记载,绍兴地区的上灶、下灶、铸铺、剑翁岭等地,都是勾践铸剑的工场所在。除军事用途外,当时已经在使用“刀币”,即用金属铸成货币后流通;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铸造技术已十分先进,用途也十分广泛。 又据《越绝书》的记载,吴越之地铜锡矿藏丰富,冻炼业也较为发达,越国铜剑名闻天下。越王勾践的名剑纯钧与湛卢,至今仍是神兵利器的代名词。 汉代的吴王刘濞,曾在浙江盐官开山铸钱。此时的会稽,已是著名的制镜中心,即四大制铜中心之一。三国时期达到全盛。当时的铜镜主要有画像镜、车马镜和神兽镜。此时的铸镜工匠以山阴鲍氏、唐氏最为著名,鲍氏不仅在家乡,还远至湖北等地铸镜(湖北鄂城出土铜镜上铸有会稽鲍氏制作字样)。永康已有铁刀生产。 魏晋时期,会稽郡的铜镜已开始销往日本与朝鲜。会稽制作铜镜的工匠,也有去日本的。永康已有铁剑生产。 南朝齐代上虞人谢平,曾使用“灌钢法”制作宝剑。因锋利无比,被后人称为“中国绝手”。此时的采矿业和冶铁业等,已有相当数量的发展。特别是浙南的处州及温州等地,采铜、炼铁与开矿已十分普遍。当时的情形是:龙泉产铜;松阳产银、锡、铅;宣平产铁。 唐朝 唐时,永康铜山、铜孔屏炼铜11万斤。在铜山、芦后设有冶炼场,至今尚有残留炉渣。方岩有人招募铁匠打制菜刀、剪刀和锄头,设铺出售。衢州在南山(湖南镇山前峦)开采银矿。 矿产资源勘探也始于唐代,会稽有锡矿,山阴有铁矿,诸暨有银矿。 宋元 两宋时期,明州(今宁波)也是两浙地区主要的产铁中心之一。鄞县西南通远乡灌顶山产铁;通过贸易,福州、漳州、泉州等地的生铁也经海商贩运入境,从而推动明州铁器加工业发展。 东阳于北广宝寺炼铜,于城西南的金井场炼银。官员奉命在诸暨金涧山洞采金砂。 遂昌县治岭头永丰银场、梭溪局下银场,采用烧爆法采矿和吹灰炼银,就地冶炼铸造银元。黄岩坑银矿,每年上交银3-8万两。南宋绍兴乾道年间,丽水、青田县产铁,龙泉县产铅。 南宋时期,杭州已经有钉及铁器,铜铸造等所产的小五金商品。 元代,永康铁锁曾作贡品。元代宁波的冶铁业规模不大,主要在奉化冶炼,生铁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运入。元大德二年(1298年),开采新昌董村水晶矿,计11374斤。 明朝 明朝时期,铁匠、铸匠、锡匠、银匠遍及城乡。素有“百工之乡”美称的永康,常年有数万工匠外出,足迹遍布全国,故有“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说。丽水县宝慈乡开采银矿,有矿坑300余处。明嘉靖年间,球川(常山)曾开采金属矿,百斤矿石炼银30两。明万历十三年《常山县志》载:“今止四五两耳,脉且尽矣”。 《明史》载:兰溪有铜山,旧产铜。明代杭州的金银铜铁锡制作工艺玲珑剔透。据记载,诸暨洞岩山采掘铅锌矿石。明代,处州银矿开采鼎盛时期,庆元县有银坑10个,岩壁凿有“成化十八年开采”字样。 清朝 清代,浙江金属冶铸业发展水平在明代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清代以锻打铸造日用工具的浙江铁匠、铸匠、锡匠、银匠足迹遍布全国。其中素有“百工之乡”美称的永康,常年有数万工匠外出,有“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说。浙南处州、温州等地,采铜、炼铁、开矿十分普遍。如龙泉产铜,松阳产银、铅、锡,宣平产铁。永康铁匠已能打制无缝枪管,用于火铳。云和、丽水、青田县有炼铁炉20座。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永兴铁店建于源东乡,后迁孝顺,曾为龙华会制造土枪,云和县产生铁七八万至十余万担。 清同治年间,许源兴铁铺作坊所产的“五作”工具,公认为不易生锈、不粘泥、不卷口而名声远扬。 清末,杭州市五金行业开设的店作共有36家,其中五金商店2家,铁器店11家,铜锡店18家,白铁店3家,度量衡店2家。 清末绍兴陆文奎,在绍兴开设陆永兴打铁铺,用西铁条、薄铁片巧制各种铁画挂屏,备受人们喜爱,其产品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金奖。同年在原打铁铺改设陆永兴五金煤油店,同时收徒传艺,增加铁画屏生产,数年间,经销产品达数百种,产品行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英、美、日、德等国商行也时有订购。 民国 民国十六年,五金行业共有238家,其中五金店32家,铁器店63家,铜锡器店82家,白铁器店47家,度量衡店14家。 民国十八年(1929年)诸暨经营矿山开采业有19人;其中铅矿商3人,锰矿商4人,砩石矿商12人。 民国二年(1913年),嵊县开采砩石,矿石主销日本。 民国四年(1915年),锌矿之大者,为诸暨县高坞坑(今萃溪乡),矿石成分,锌占35%~55%,为“人和公司”开采,锌矿石百余吨,由上海输往日本。 民国十二年,丽水县在滴水岩建立普生冶铁厂。二十七年丽水县在张村街、下林、高坑一带兴办萤石开采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民国二十五至二十八年,浙江省每年出口砩石500吨,其中诸暨约占1/5。 浙省的五金机械厂最早出现于1900年,主要是修理机器。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工业的逐步发展和浙江工业学校的创立,开始出现机器制造。1914--1926年内新建的五金机械厂虽然有许多仍以修理机器、制造零件为主,但已有不少厂从修理转向制造,生产提花机、织布机、织绸机、轧棉花机、碾米机、锯板机以及柴油引擎等,并且规模越来越大。1914年创办的杭州武林铁工厂,最初资本仅2万元,主要修理机器,制造机器零件。1916年规模逐渐扩充。1917年经过努力,自己仿造提花机成功,各绸厂争先购买,颇获余利。1920年资本增至10万元。以后该厂发展成为制造提花机、柴油机、织绸机的专业工厂,成为浙省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1925年,李毓蒙在温州集资创办的毓蒙铁工厂,先后制造出动力机、锯板机、弹花机、碾米机、砻谷机、打面机等产品,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宁波泰康、全通机器厂也制造柴油引擎、碾米机等。一些老五金铁工厂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如1900年创建的宁波顺记机器厂,规模扩大,先后添置16尺、12尺、6尺、4尺车床,自制8马力柴油机等,能接受沿海和内河轮船及和丰纱厂的机器修理业务。由于浙省丝织、棉织工业发展迅速,因此浙江的五金机械业主要以生产丝织、棉织业机械及零件为主,随着丝织、棉织工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它们的衰落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