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地域

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于此建菰城,因沼泽地里长有很多菰草而得名,又名下孤城。秦灭楚改置乌程县,以此间善酿酒的乌、程两人之姓氏为名。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吴、丹阳两郡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义,为湖州立郡之始。南朝梁末改吴兴郡为震州,以太湖古名震泽而得名。陈初复为吴兴郡,后废。仁寿二年(602年)置湖州,因滨临太湖而得名。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乌程置归安县,当时吴越纳土归安不久,故名归安。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改为安剖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湖州路。明代为湖州府。1912年后废府,并乌程、归安为吴兴县。1949年于吴兴县城区置吴兴市,1950年改为湖州市。1962年撤销,1970年复置。1981年撤销吴兴县并入湖州市,1983年升为省辖市。 

湖州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也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宋代便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是湖笔文化的诞生地、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祥地。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市郊钱山漾遗址曾出土了有4700多年历史、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湖州所产的“辑里湖丝”曾获得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由此迈开了中国参与世博的第一步;茶圣陆羽在湖州完成了世界上首部茶学巨著《茶经》。湖州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既哺育了曹不兴、孟郊、赵孟兆页、沈家本、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不少名流,特别是开宗立派的书画家众多,有“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良好人居环境的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

兴起与发展

湖州在五帝夏禹时为防风氏(都城在今德清县武康境内)之地夏禹灭防风氏其地归属扬州,直至商文丁时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奔荆蛮自号“勾吴”建立吴国时湖州地属勾吴。即“三吴”(苏州湖州会稽)之一。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地属楚国。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遗址在今吴兴区云巢窑头村。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于今湖州西楚霸王城中心建“项王城”。汉高帝五年(202)刘邦灭项羽归属汉军,汉高祖十二年(195)汉封刘濞为吴王时为刘濞领地;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吴王刘濞七国之乱平定后归属于汉。

东吴甘露二年(266年)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置“吴兴郡”,为吴兴名称之始。至南朝,吴兴郡辖地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

隋仁寿二年(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名称之始。

唐代湖州“吴兴郡”为上郡。武德四年,以乌程县置。户数73360,人口477698。辖县五:乌程,望、武康,上、长城,望、安吉,紧、德清,上。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镠为避后梁太祖朱温父亲朱诚讳,改长城县为长兴县。

宋代属两浙路十二州之一,“湖州吴兴郡”,景祐元年,升“昭庆军节度”。宝庆元年,改“安吉州”,崇宁年间户数162335,人口361689。辖县六:乌程,望、归安,望(太平兴国七年置)、安吉,望、长兴,望、德清,紧、武康。上。

元代,湖州属江浙行省“湖州路”。至元十三年,升安吉州为湖州路。户数254345。领司一、县五、州一:录事司、乌程,上、归安,上、安吉,中、德清,下、武康。中、长兴州,中(元贞元年,升长兴县为为州)。

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1366年)为“湖州府”归属明太祖。十四年十一月(1381年)改隶浙江。领州一,县六:乌程倚、归安倚、长兴(1357年改名长兴州为长官州,1362年复曰长兴。洪武二年降为县)、德清、武康、安吉州(正德元年升为州,领孝丰县)。

清“湖州府”:繁,疲,难。隶杭嘉湖道。乾隆三十八年,改安吉为县。领县七。乌程繁,疲,难,倚、归安繁,疲,难,倚、长兴冲,繁、德清繁,疲,难、武康疲,难、安吉疲,难、孝丰简。

民国元年(1912)一月乌程、归安二县合并为“吴兴县”。二月湖属各县直隶于省。

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1949年于吴兴县城区置“吴兴市”,1950年改为“湖州市”。1962年撤销,1970年复置。1981年撤销吴兴县并入湖州市。1983年10月,撤地建市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现在的湖州市辖吴兴、南浔两个市辖区及长兴、德清、安吉三县。

主要产业

湖州百业中首推丝织业,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湖州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可称长盛不衰。清时,南浔富商群体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称。

三国时,武康生产的蚕丝被称为“御丝”,享誉全国。

魏晋时期,吴兴郡因盛产吴绫、白练、绿绢、绮等,成为全国重要的丝绸中心。产品远销国外。

南北朝,湖州丝、绵、绢、纱等均为上品。

安吉丝、绢,唐代以来即有记载。

唐代,各州进贡丝织品和丝棉名产,湖州贡乌眼绫。

唐代中期,湖州丝织品远销波斯、天竺等国。浙江地区丝物贡品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丝锦在三分之二以上,两浙丝织品外销至印度日本等50多个国家。杭州设织务,湖州设织绫务。

宋时,旧志载:“安吉丝尤好”,“安吉绢最佳”,“安吉纱有名”。

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湖州能在绫罗上印成深红、浅红、淡红色。

桑树嫁接始于宋代。靖康元年(1126年),乡民已广泛采用“嫁接法”和“秋冬斩削拳曲小枝”的整枝方法。

南宋,浙江丝绸业兴盛发达。官营丝织业发展迅速,绫、绢、纱、锦、罗等产品销于国内外。湖州独创“缬红”。

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长兴赋税负担中就有绢29139匹,绵769曲的记载。

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初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长兴旅游,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当地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

明,湖州七里丝闻名全国,并出口。

明代,杭嘉湖地区既是全国最著名的蚕丝产地,又是丝织品贸易的中心区域。丝织品产量和花色大为提高。明中叶、湖州等地的生丝、丝绸段绢等,通过走私商人输出日本、南洋等国。

明代,沿太湖一带,长兴乡民兼营纺织,产绵绸、绢、丝,统称为湖绉。其时,雉城镇古城南有一村庄名“网巾巷”,因手工纺织业十分发达故名。西北部山区产木棉布、苎布。绢匹列为贡品。

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安吉缫丝总结“细、圆、匀、紧”四字要诀,缫丝质量提高,每当新丝出时,南京贸丝者络绎而至。

清代,丝绸贸易在国内外的销路都有所扩大。杭嘉湖地区的菱湖、濮院、南浔、双林等都是著名的丝绸销售市场。在苏州、盛泽等丝绸市场中,浙江的丝绸产品占有很大比重,湖丝生产量和交易量最大,国内许多地区织造业均购买湖丝为原料。

乾隆间,杭嘉湖甬的织机数量都达到数千张以上。道光时,拥有五六百张织机的大型工场相继出现。嘉兴濮院镇丝市日出万绸。

光绪八年,吴兴人黄佐卿在上海苏州河北岸创建公和永机器缫丝厂,有缫丝车380台。

宣统二年(1910年),王笙甫、范芹甫等合资,在湖州大通桥创办的公益缫丝厂投产,意大利式坐缫丝车200台,日产生丝1担。

清末,通久源轧花厂、通益公纱厂、通惠公纱厂被合称为浙江“三通”,是浙江最早的民族工业。

民国三年(1914年),吴兴设立模范丝厂,使用日本再缫式足踏木车以改进土丝生产。

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湖州辑里丝经、袁震和的绸获奖。

民国十年(1921年),辑里丝商张鹤卿、梅仲泩和毕康候作为中国丝业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万国丝绸博览会。

民国十四年至十八年(1925—1929年),全县有桑园9.7万亩,年产茧2260吨。

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州南浔丝商在上海闸北金陵路420号创办中孚绢丝厂。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六日,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湖州辑里丝都设有陈列室。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省建设厅成立改良蚕桑事业委员会,对全省蚕业事业进行统一管理,设吴兴长兴等蚕业改良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侵华日军在上海成立华中蚕丝公司,在湖州设立办事处。

湖州陶窑业历史悠久。长兴雉城镇西郊长岭山南麓,有东汉古窑址,为县境内发现最早的工业遗迹。出土大量古陶具残件堆积层,厚达60余厘米,散布面广,以壶罐为主。呈褐色,质坚,器物表面大部分有纹饰和釉。

南北朝(420—589年),(湖州)有砖窑业。

民国三十六年,光耀有源茂、源兴、万茂、原信、森顺、原鑫、陈万顺7家窑户,均创办于明代万历年间。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浙西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两县山谷”的记载,及宋尤盛。

紫笋茶入贡,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紫笋一名,源于唐代陆羽《茶经》:“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宋嘉泰《吴兴志》载:“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762—779)以其(宜兴)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析造,岁有客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长兴)德清县境产茶历史悠久。

明代名茶罗齐茶,产于白岘乡罗齐村。

【当铺】清康熙、乾隆年间,安、孝两县已有当铺。

【典当】清同治年间,洛舍冯姓和洲泉吴姓合股在洛舍开设仁大当,资本l0万元,为德清县最大和最早的典当。

【钱庄】【银行】民国期间,始有钱庄、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