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域

宁波一名,取自“海定则波宁”,因境内有甬江,故被简称为“甬”。宁波,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浙江省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宁波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战国中期后为楚国。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至南北朝时,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区域管辖范围基本不变。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句章城,县治置小溪。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州治于三江口;唐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镇海、定海、象山5县,州治鄞县,属浙江东道;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1000多年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市中心最早的城恒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旧址相传在今西门口筱墙巷一带。五代十国时,属吴越国。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属于两浙路。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属于两浙东路;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为庆元府,属于两浙东路。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属于江浙行省。明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全国沿海地区海禁,唯独明州对外开放;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读书入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将明州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雍正四年(1726年),属于浙江省。民国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属于浙江省。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人民政府。

兴起与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中端。所属各县,也都襟江滨海,海道通达。南抵福建、广东、,北达山东、辽宁,延袤一万四千余里,舟楫不绝;泛海可到日本、朝鲜,以及南洋、西亚各国。宁波向来是沿海贸易的重要港口,明代以前宁波商人主要从事海外贸易。 悠久的贸易传统:宁波秦代称鄮,早在秦代以前,已有近海岛屿上的鱼贩盐商和滨海地区的商贩来这里集货贸易。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古已经北抵青、徐,南至交广。唐宋时期,市舶商船遥达海外。元代,庆元(即今宁波)古江码头改称下番滩码头,出洋土货进口番货都在这里集散。定海(即今镇海)也“满意诸番舟帆所通,为一据会总隘之地”。那时候,中日两国的贸易港,中国为庆元,日本为博多,几乎两国所有的商船都来往于这两座港口之间。此外,庆元与高丽、真腊(今柬埔寨)、印度等国也保持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明代宁波厉行海禁,宁波合法的海外贸易渠道壅滞,而走私贸易异常活跃。这是明代宁波一带豪门巨室致力于手工业和商业经营,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商业资本力图冲破“海禁”束缚的必然结果。这种走私贸易,有的是外国商人勾结中国走私商人和豪门巨室经营的,有的被称作“海寇”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经营的。宁波所属的双屿港、烈港、岑港等地都是私商云集的私人海上贸易港口。聚集在这里的私商大群数千人,小群数百人,不仅规模巨大,活动范围也很广,以王直为首的海商集团,船多势众,鄞县海商毛海峰、徐碧溪、徐元亮等人,曾是这个集团的重要头目。他们分领船队,经常满载硝黄丝锦等违禁物品,到日本、暹罗、西洋诸国贸易。后来政府出动军队打击海外贸易,海商们纷纷转为经营国内商业,使宁波商帮在国内商界迅速崛起。宁波人外出经商古已有之,但是结成帮派则在明末。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宁波药材商人在北京设立“鄞县会馆”,可以看做宁波商帮初始形成的标志。 抓住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学习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把传统文化资源与近代经营活动有机地结起来,创造出了富有生命活力的企业精神和经营之道。

主要产业

出土西周时期石制的纺轮,证明了纺织业的存在。

春秋战国的遗址中,发现有陶制的纺轮。越地种葛,以生产麻、葛织品为主。

六朝时期,宁波地区的农户不但种植桑树,而且还养蚕,纺织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家庭副业。

唐代中叶后,全国丝织中心向长江流域迁移;明州(宁波)设官营织锦坊;织绫技术得到发展。

五代十国时,宁波境内桑麻的种植更加普遍;绫绸等纺织品被吴越国用来供应南北。

宋代,随着桑、麻种植面积的扩大,丝织业、麻织业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副业。

元代,庆元路的官营纺织业,主要由织染局负责生产。

明代,木棉弹弓已成为宁波的主要棉花加工工具;另外,还发展了竹弹弓。织出的布,种类多样化。

清代,宁波仍是浙江最主要的产棉区,民间手工业在棉织业中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了一批与农业分离,专业从事棉织的手工业者。

民国时期,丝织业、纺纱业等,已向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发展。

夏商周时期,制陶业是宁波地区有据可查的手工业之一。在陶器制作上,轮制技法已得到推广;陶器种类,除了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和泥质陶,又增加了使用瓷土制成的印纹硬陶。

战国时,浙东地区的原始制瓷业开始兴起。

西汉,宁波陶匠在工艺上不断探索,使得陶瓷业得到恢复性生产。东汉,开始生产精美的黑瓷。宁波境内的青瓷生产规模较小。

东晋时期,宁波境内上林湖制瓷业异军突起。

南朝,宁波境内的瓷器制造业较为可观(慈溪上林湖鳖裙山、古银锭湖小姑岭、江北云湖等地,皆有南朝窑址发掘)。

唐代,宁波境内上林湖青瓷乃是越窑的代表;晚唐,该地区制瓷业步入兴旺时期,朝廷在此设立贡窑。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境内四明地区(宁波),越窑青瓷的制造一枝独秀,并进入鼎盛期。

北宋时,越窑青瓷在制作技术以及生产规模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与发展;因是重要贡品之一,朝廷在此设官窑。随着北宋后期龙泉青瓷的崛起,以及南宋中期临安官窑的建立,越窑青瓷已经明显趋于衰落。宁波陶瓷业至此日渐式微。

【典当】典当,作为一个行业发展,它起源于南北朝,寺院设质库发展典当行。

唐代,典当业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寺库与世俗并举的行业。

宋朝,宁波的典当业已经设立,并有所发展。

明末前,专营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典当一家。

清初,政府鼓励宁波富室投资典当业;清中叶,大批宁波富商投资典当业。

民国时期,典当业受到银行业等冲击,开始走下坡路;又因战乱频繁,许多当铺受到劫掠。进步点在于:这一时期的典当业具有较完整的立法体系调整。

【钱庄】明中叶后,随着宁波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庄业开始兴起。

清乾隆十五年后,宁波钱庄集中开设在江夏街一带,鼎盛时期达160多家;咸丰年间,钱庄业由钱本位改为银元本位;光绪二年,钱庄业开大洋拆;宣统年间,先后开设和复业慎裕等15家钱庄。

1926年建立的宁波钱业会馆,是其钱庄业发展的缩影;这一时期的钱庄业,已向银行业过渡。

【银行】清同治三年后,国外有多家银行在宁波的洋行设办事处;光绪二十三年,以宁波商人为柱子的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设立。

民国时期,宁波商人在银行业依旧有不少建树。

据河姆渡遗址考古证明,早在7000年前,宁波先民已经懂得“刳木为舟,剡木为揖”,开始水上航行。

西周时,宁波工匠已经能够制造木板船,从宁波古港出发,沿岸北上可以直达当时的周天子都城——镐京(今西安一带)。

从战国时代出土的铜器上,已发现有“羽人竞渡”的纹饰。

隋朝时,吴越之地造船业发达,且民船数量之多。

唐朝,宁波是中日“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中唐以后,明州造船业迅速崛起,当时的船场已经能够制造25至50吨上下的海船;造船技术东传日本。五代十国时,“船舶”为宁波土产。

北宋时期,造船业为明州最发达的手工产业。北宋建“神舟”,从镇海出使高丽(朝鲜),是对日本与高丽贸易的重要港口。南宋建立后,复置造船监官于明州;民间造船业以制造海船与商船为主。南宋庆元后,只余明州(宁波)仍设市舶司,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内外贸易港口。

元代,庆元(宁波)可根据海运与河运的不同特点,制造出不同功能的海船与河舟。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宁波为唯一港口;明正德年间,私人海上贸易兴起。明朝的造船业分军用造船业与民用造船业;宁波设有主要军用造船基地。

清朝,宁波是中日贸易的重要港口;宁波中日民间走私贸易兴盛。开埠以后,宁波逐渐成为上海港的支线港与转运港。

民国时期,宁波大批轮船与汽船企业崛起;不少民族资本家投身航运业。

浙东地区制盐业发轫早,故春秋时期宁波已有盐场存在。

据《宝庆四明志》卷一《风俗》记载:“古鄮县乃取贸易之义,居民喜游贩鱼盐,颇易抵冒。”这说明西汉时期的鄞县居民已习于“游贩鱼盐”。

浙东盐是唐朝延财賦收入的增长点。

五代时期,鄮县大嵩盐场、昌国富都盐场等当时已是著名的盐场。

北宋时期,随着人口增长带来食盐需求量的增多,加之统治者对盐课的重视,明州制盐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南宋宝庆年间,明州共有12个盐场,各盐场均有为数不一的岁课额。

元朝,庆元地区是海盐的重要产地,元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分司。产盐技术提高,生产工具改进。

明朝,政府垄断盐业依然是主流,盐业官营为主;嘉靖后,实行盐课折银征收制度。

清初,宁波在浙江32个盐场中占据9个;晒盐方法及技术有所发展;商人在辖区内运销食盐。

北宋之前宁波的造纸印刷业未见信史记载。

两宋时期,特别是宋室南迁后,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上对纸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使四明地区的造纸业迅速崛起。而造纸业的发展,又为刻印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元代,在印刷业方面取得成就的有: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改进并推广了活字印刷;一些庆元地区的刻工还去日本刻书谋生。

明朝时期,宁波印刷主要是政府机构和私人印刷。从刊刻者来说,可以分为政府、家族、商人三大类;其刻本分别称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和寺院刻本。

清代前中期,宁波手工造纸业有所发展;宁波的雕版印刷日趋繁荣;晚清,宁波创办多家刊行报纸及书籍的机器印刷企业。

从宁波出土的商朝时期青铜块这一情况可以推断,当时宁波利用已铸就的铜材,有加工青铜器具的可能。

六朝时期,尤其是南朝四代,由于内忧外患,以及对兵器的大量需求和持续,极大地推动了金属冶铸业的发展。

两宋时期,明州也是两浙地区主要的产铁中心之一。鄞县西南通远乡灌顶山产铁;通过贸易,福州、漳州、泉州等地的生铁,也经海商贩运入境,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明州铁器加工业的发展。

元代,宁波冶铸业规模不大。庆元路主要在奉化州冶炼,生铁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运入的。

明嘉靖年间,象山县已有制作钢铁锡器工匠,修制简易农渔具和日常金属用品。

清朝金属冶铸业逐渐转为满足当地民用的日常经营行业。

代表商人